网络流行语:最强“嘴替”还是语言污染
试着去了解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多一些“解码”社会情绪的耐心。
——————————
岁末年终,各大年度网络流行语榜单纷纷出炉。看到“City不City、松弛感、班味、硬控”等一众词汇,很多互联网“5G冲浪选手”都会颇感亲切,深觉这些表达简直就是年度最强“嘴替”。也有不少人对一些网络热梗表示反感。有家长直言,现在不管跟孩子说什么,对方都会看似潇洒地甩过来一句“那咋了”终结对话,好好说话成了难题;有人索性反其道而行之,盘点起那些“被用烂”的年度热词,并不无讽刺地附上“烦人指数”。
其实,正如《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所说的:“网络流行语被称为‘时代的标签’‘年度的纪念邮票’,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镜像和缩影,也是观察大众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独特视角。”很多时候,网络流行语并不只是一时兴起的造梗、玩梗,一种新兴表达方式能够“出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戳中了部分群体的共通情绪,折射了某些不容忽视的社会心态。因此,在简单批评这些表达是“一串乱码”“不知所云”之前,不妨先按捺一下随手贴标签的冲动,试着去了解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多一些“解码”社会情绪的耐心。
比如,前不久,《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4“十大流行语”中,“班味”和“松弛感”同时上榜。前者是对打工人面容憔悴、神情疲倦和缺乏活力等特征的概括形容;后者则是指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我、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对照二者来看,其反映的是不少职场人士对工作压力过重的调侃和觉察,并隐含了大家希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多些松弛感、少些“班味”的共鸣。幽默表达折射的青年情绪,清晰而真实。
还有一些流行语,敏感地捕捉到了人们更加微妙的内心情绪。比如“偷感(很重)”,多用来自嘲做事拘谨、小心翼翼的状态,表达自己由于环境陌生、行为不熟练等因素感到不安,享受像“透明人”一样默默做事带来的安全感。其实仔细想来,除了自信满满的“社牛”外,很多性格偏内向的职场新人,都不免会有这样的“偷感”时刻。初来乍到时,总是会担心自己词不达意、表达方式不合时宜,于是难免瞻前顾后,做事有些畏手畏脚。搜罗既有的口语表述,恐怕还真难找到像“偷感(很重)”这样生动鲜活的表达。
与之相对应的,是流行语“那咋了”所传递的拒绝内耗的观念。当有人说“穿这个不好看,下次别穿了”,或是毫无缘由地贬低自己的工作成果时,那些平日容易被他人意见左右,继而自我怀疑的人,就可以转换思维,用一句“那咋了”轻松回复,避免让自己陷入内耗。可以看出,“那咋了”具有特定的表达语境,其所鼓励的并不是不讲礼貌,而是不要太过看重他人看法,学会尊重自我感受。至于当其“破圈”传播后,一些小学生因为好玩跟风使用,甚至动辄用“那咋了”回怼老师、家长等做法,则应当更多用教育手段加以引导和矫正。
舆论场上,不乏网络流行语会造成语言污染、网络热梗容易带坏未成年人等的担忧。对于部分涉嫌歧视、侮辱他人的“黑话烂梗”,当然有必要加强警惕;而对于更多无伤大雅的创新表达,不妨秉持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
我们要相信,汉语具有强大的自我净化能力,吐故纳新本来就是一种语言充满活力的表现。一波波网络流行语如潮起潮落,大部分生命周期都极为有限。如今想来,前两年曾十分流行的“绝绝子”“yyds”等词汇,现在已鲜有人提及,至于80后、90后熟悉的“I服了You”“表酱紫”“打酱油”等网络热词,如今也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而那些历经时间考验仍不断被人们使用的表述,也在让中文世界变得更加多元、丰富。
中文世界本就包罗万象,有的表达严谨准确,有的简明优雅、充满美感,也会有轻松幽默、更接地气的口语化表达。对不同话语体系的掌握,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一个喜欢上网“冲浪”的年轻人,完全可以一边在聊天群组里灵活运用“小孩哥”“水灵灵地”等各种网梗,一边在写论文、作报告时凝练表达,在偶遇一方美景时自然地吟诵诗词歌赋。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表现出语言匮乏的特征,那么问题的关键可能并不在于网络用语的“侵蚀”,而是其本身并未形成对语言的感知力和判断力,没有形成成熟的语言品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进一步营造充满人文感的良好氛围,让他们更真切地领略到文字之美,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具体来源和使用边界,懂得在不同场合应用恰当的话语体系,才更重要。
换言之,人是语言应用的主体,当人们对语言的审美和判断力不断提升,自然能够把握好应用网络流行语的尺度。(任冠青)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