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第一热词——AI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刘畅、蒋偲
今年深圳两会的第一热词是什么?没错,就是时下最火的AI。
深圳两会上,分别举办了两场“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多名代表和委员走上通道,热议深圳高质量发展,内容涵盖人工智能、人才、深港交流等领域。尤其是“AI+行业”,正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范式。
话题1:AI应用
深圳为民营AI企业提供了机遇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光科全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滨刚在代表通道上表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深圳在产业政策、应用场景、产业生态三方面为民营AI企业提供了机遇。
他认为,《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的出台,为民营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发放“训力券”“算力券”和“模型券”等。2025年,市区将多渠道筹集45亿元政策资金,直接降低中小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算力、数据和模型获取成本。同时,政府还设立了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用百亿元基金解决融资难题,有助于企业扩大规模、加速发展。
他指出,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同比增长约35%,人工智能企业超2800家。大量企业的集聚有利于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合作空间。深圳已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涵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2025年将再开放100个应用场景,中小民营企业可以积极参与这些场景的建设,将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与实际应用场景深度融合。
他表示,深圳持续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构建以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创新生态体系。组建深圳市AI教育联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拥有一批国家级平台作为支撑,如鹏城实验室和鹏城云脑II、III等大型科技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湾、西丽—石岩等十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等,为优质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产业空间以及算力、模型、语料、资本等创新资源与高效服务。
大力推进“AI+生物医药”
让“AI+中医”造福市民
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已连续多年位列国内前十位,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高地。
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华因康高通量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盛司潼建议,大力推进AI与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他指出,AI与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深圳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在AI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AI与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为生物制药原研药、高端诊疗器械高质量、加速发展提供原始驱动力。他提出要多措并举为生物医药新产品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同时鼓励生物医药器械科研走出去,成果引进来。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锦民提出深圳应大力扶持互联网中医院,让中医AI在防病治病领域造福民众。他还认为,深圳应大胆探索扩大药食同源中药材目录清单,扶持发展滋补养生产业,鼓励生成生物技术与药食同源药材结合。同时,还应在细胞基因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上大胆创新。
“AI+估值”服务艺术品交易
以“AI+智造”引领千行百业
深圳市政协委员、广东南天司法鉴定所副所长徐期林就深圳建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提出建议。他指出,依托深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整合拍卖数据、艺术家指数、市场热度等信息,开发AI估值模型,让深圳成为全球艺术品交易“数字交通枢纽”。他建议深圳设立专项研究资金,探索前沿鉴定技术和标准体系,鼓励高校和企业研发艺术品鉴定技术,逐步形成标准化、可量化、可复制的鉴定标准。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邓文俊指出,深圳拥有优越的科技生态和人才基础,应充分发挥工程化与市场化优势,将AI快速转化为全球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打造“AI+智造”模式,引领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
为此,邓文俊建议:第一,要大力开放应用场景和推进数据流通共享;第二,要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青年的创新创业;第三,要建设AI应用的安全保障能力,防范AI大规模应用带来的风险。
话题2:人才聚集
发挥国际名校校友资源优势
深圳市政协委员、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鉴墨提出,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深圳要保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链接更多全球优质科技资源。发挥国际名校校友资源优势,构建高效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可以成为破解技术封锁、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
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支持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设立国际名校校友科技社团。二是打造全球科技合作平台。通过定期举办行业论坛、校友创新大会等活动,推动深圳科技企业与国际名校校友资源的深度合作。三是构建全球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国际科技前沿动态发布平台,推动科技情报共享,帮助深圳企业和研究机构掌握最新国际技术趋势。
构建“优速通”育人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罗灿提出打造“优速通”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抓起,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体包含:“优”化协同育人,对接“国优计划”,与高校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实施“一学生多导师”制。“速”构创新课程,加速课程体系建设,结合本地资源开发个性化课程。“通”联育人资源,打通育人空间壁垒,连接高校、产业和家校社资源,为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探索高效路径。
让社会组织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幸福西饼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徐晓萌指出,深圳市现有社会组织10498家,从业人员17.8万人,深圳社会组织人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但薪资待遇与高素质人才需求不匹配,面临着“难引进、发展慢、留不住”的困境。徐晓萌建议:第一,将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纳入深圳市人才体系;第二,搭建社会组织人才服务平台;第三,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社会组织人才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话题3:深港交流
深圳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简慧敏建议,优化通关设施的“硬联通”。在通关模式方面,借鉴深圳湾口岸“刷脸”通关经验,着力研究河套“一区两园”白名单制度,实现园区内科研人员自由进出“无感通关”。
加快机制对接的“软联通”。建议深圳大力推动在深圳的总部企业以香港为分部,拼船出海。
促进深港交流的“心联通”。香港金管局正在推动香港转数快与内地跨境快速支付系统联网,便利港人北上跨境支付。深圳可率先利用该项政策,提供更利民便企的跨境金融服务。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百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灿明表示,2025年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将重点推动深港青少年交往更广、交流更多、交融更深,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搭建多元学习平台;二是深化文体交流合作;三是强化社会实践联动。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