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宏观:一季度拼经济的“科技锚”
研报全文如下
今年一季度宏观和资本市场层面的“科技至上”与去年似曾相识。尤其是随着DeepSeek和《哪吒2》的现象级科技飞跃,科技的“含金量”在一季度拼经济中的成色更显十足。我们此前的报告表明,相对于消费,“锚定科技”在地方“新春第一会”中的信号更为明确。那么,这一次供给端的发力与去年一季度有何异同?对全年经济复苏和政策节奏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今年和去年开年的“促科技”有着不同的背景:
2024年开年“促科技”更多源于中央部署。在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科技创新位于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有了中央的部署,地方开始“自上而下”地推动产业项目落地。
与2024年不同的是,今年“促科技”更具自发性。在中央还尚未给出明确指引的情况下,年后大多地方政府就“率先出动”,在“新春第一会”上强调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开始“争先恐后”地对现象级科技飞跃建立学习曲线。
其次,从内容上看,今年开年“促科技”的诉求不亚于去年,但侧重点不尽相同:
即便中央提供的指引性不及去年,但今年开年“促科技”的浓度同样很高。虽然202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工作任务之首,但经历了春节期间DeepSeek激发新一波AI浪潮、《哪吒之魔童脑海》以动画技术革新领跑电影票房等现象级科技飞跃,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政策思路可能发生了改变,这从最新一次国常会以及地方“新春第一会”中可见一斑:
一方面,从地方“新春第一会”的主要内容来看,大部分省份是把经济工作聚焦于科技、而非消费。另一方面,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提振消费的定调是“实施专项行动”,而最新一次国常会(即2月10日)透露有关工作还在“研究”中,说明至少短期内,提振消费的增量政策落地可能性较低。此次国常会上甚至还提到了“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科技重要性再次凸显。
不过,相较于去年,今年“促科技”更具创新性。去年地方部署的产业项目多集中在装备制造、光伏、半导体等相对成熟的科技领域。但今年地方“新春第一会”提到的更多是人工智能、算力等科技板块,布局的科技板块更加前沿。
2024年一季度对消费相对淡化,今年“重科技”是否又会与“重消费”产生冲突?
回首2024年,年初政策更重视供给端,需求端的刺激到年中才跟进。2024年4月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但7月会议开始将“提振消费”置于“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前,9月也并未对科技创新进行强调,可见2024年从“重科技”转变为“重消费”的时点大概为全年年中。包括7月国常会将特别国债资金从原本的“两重”拓展到“两新”,其实也与这一政策脉络不谋而合。
2024年“消费大于科技”的内外经济条件。外部来看,2024年外部不确定性相对更小一些,此时可以更加重视内部经济的修复。内部来看,想要稳增长,“促消费”的性价比要高于“促科技”。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更高,能更好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2023年以来经济增长中来自于消费的拉动逐步下滑,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量体裁衣”才能更好地提振经济。
着眼外部风险凸显的当下,“趁热打铁”发展科技固然重要。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潜在外部风险下,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科技发展的“含金量”正在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出口开始被贴上了“新质”的标签,保持“新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在未来很大程度上对冲对美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但消费也将作为“储备军”,待经济增速放缓或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方可“因时因势”进一步加码。
风险提示:信息统计不完全;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