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财政或边际加码扩内需将成明年政策重点
摘要:
12月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海通证券对该会议的主要内容解读如下:本次会议再次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宏观政策积极的大方向是确定性,但稳增长仍然会在“高质量”的框架下进行,不太可能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海通证券预计2025年GDP增长目标在5%左右,财政政策有望边际加码,货币政策会实现渐进式的降息,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会相对可控。扩内需将会成为2025年的工作重点,并且方向上将会向促消费倾斜。房地产政策仍将以托底为主,不搞强刺激,重点是落实好现有政策。资本市场方面对稳定股市的重视程度加强,产业政策继续支持科技创新。
风险提示: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加大。
正文:
12月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海通证券对主要内容的解读如下:
1 高质量框架下的稳增长
会议认为,“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分析上,会议指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
同时会议也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不过,会议也指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海通证券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因此,在政策基调方面,会议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结合9月下旬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以及本次会议的定调,海通证券认为宏观政策最积极的“变化”是政策的方向。9月下旬,就已经明确表态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本次会议再次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海通证券预计,2025年GDP增长目标大概率在5%左右,所以在经济多方面指标回归至正常区间之前,宏观政策的大方向是确定性的“积极”,政策端会不断的加码,方向可以说比较明确的。
不变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大框架,会在“高质量”的框架下去稳增长。面对经济当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不同经济体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不太可能走过去的老路,不太可能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更加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增长。所以政策端相比之前会有所加码,但加码的“规模”和“节奏”大概率是适度的。
2 财政政策:或边际加码
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具体来看,会议提到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海通证券认为,相比2024年的广义财政赤字规模,2025年或有所加码。海通证券预测,2025年赤字率有望提升至3.5%-4%的区间,甚至达到4%附近;专项债和特别国债额度也有望边际提升,三项相比今年的总提升规模有希望达到2万亿附近。除此之外,出于防风险的考虑,明年仍有2万亿附近的专项债额度,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预计会增加一定量的特别国债专门用来补充银行资本金,有助于提升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监管或进一步收紧,注重财政纪律,避免新增隐性债务。
从投向上来看,现有的专项债额度中,预计有8000亿附近用来帮助地方政府做债务置换,其它的可以用来土地储备收购、保障房收购,以及投资稳增长的项目;特别国债有希望继续支持“两重”、“两新”领域,或对收入端做一些适度的补贴。
所以整体来说,财政的力度或是适度的,2025年可以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如果有需要,可以在明年7月份或下半年其他重要时间点再适度加码政策力度。
3 货币政策:渐进式降息
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海通证券预计,2025年渐进式的降息或仍会持续。当前我国居民存量和增量房贷利率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而如果要下调银行资产端的利率水平,为了保证银行的长期稳健经营,预计银行负债端的成本也需要进一步下调。所以存款利率、同业存款利率、银行间市场其他利率等有希望进一步下调。
预计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会相对可控。央行维持汇率的稳定有诸多其他的工具,例如直接投放美元,中间价逆周期因子调控,加强资本方面管理等诸多工具,并不意味着要用利率的工具去稳定汇率。货币政策预计会在汇率和利率之间寻求平衡。
4 扩内需:边际向消费倾斜
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此次将扩内需的表述放在科技创新之前,可以看出当前政策对扩内需的重视明显上升。
会议指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此外,会议提到“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海通证券认为,扩内需将成为2025年政策重点,方向上或从过去高度依赖投资的模式,边际上向促进消费端倾斜。消费方面,预计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继续延续,规模有望适度增加,覆盖的消费品范围有希望边际扩容;同时也有希望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将提升生育率与促进消费相结合,包括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投资方面,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政策有望延续,7000亿支持“两重”项目的额度也有望边际加码,专项债中扣除债务化解、土地和商品房收购部分,剩余可用于基建等项目投资。”
关注内需变化的重要指标是看社融和货币增速。因为在以往经济周期中,融资和货币指标往往会率先回升,然后是经济周期的回升。
5 房地产:托底但不刺激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稳住楼市”,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表述相比,此次会议对托底房地产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海通证券认为,2025年房地产政策仍将以托底为主,不搞强刺激,接下来重点是落实好现有政策。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组合拳”落地后,地产销售已经有所改善,未来房地产政策重心是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在需求端,已经落地了“四个取消”(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四个降低” (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存量贷款利率、换购住房的税费负担),和 “两个增加” (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接下来需求端的政策重点就是落实好现有的政策,对于核心城市,预计在2025年还有需求政策调整的空间。
在供给端,重点是“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政策层面已经明确,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政府可按需定购,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帮助消化存量。在增量和质量方面,针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预计会调整商品房的供给结构,地区间的结构要调整,同一区域内刚需和改善需求的结构也有望调整。此外,要修复供给端的信心,也需要做好保交房工作,“白名单”项目贷款继续扩围是大概率的。
6 资本市场:提信心、稳预期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提到要“稳住股市”,海通证券认为这说明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较为关注。原因或在于,资本市场平稳发展有助于稳定实体经济的信心和预期,也具有一定的财富效应,边际上影响内需。未来政策有望继续完善新设立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和活跃度。若面临压力较大的时候,不排除推出平准基金的可能性。
7 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引领
会议提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此外,会议也提出,“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海通证券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未来产业政策将会继续支持科技创新,财政也有望加大支持力度,同时配合金融信贷政策协同发力。此外,或也有望增加对基础研究投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风险提示: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加大。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