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协军:在深度锐度速度上下功夫
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姜协军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巢湖之畔,交流融合经验、探索发展路径,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党报评论力量。长期以来,湖南日报社评论工作得到了人民日报社和其他兄弟党报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特别是今年《人民日报》评论版刊发了我们几篇稿件,让我们备受鼓舞。借这个机会,向我们的老大哥《人民日报》和各兄弟党报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刚刚聆听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媒体同仁的主旨演讲和精品案例分享,深受启发、收获很大,既看到了差距和不足,更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路径。作为毛主席家乡的党报,湖南日报社历来有重视评论工作的光荣传统。过去10年,尽管媒体融合大潮汹涌澎湃,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但我们始终认为评论是党报的重器、锐器,是引导舆论的关键力量,于宣传报道不可替代。某种意义上说,评论的水准决定了党报的标高,评论的个性彰显着党报的气质。基于此,2021年,我们启动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将社内评论力量整合,成立湘评频道。目前,频道共有专职评论员13名,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3人,“80后”超过一半,成为报社历史上理论评论队伍最壮大的时期。
如何展现党报评论的力量?结合工作实践,我汇报三点体会:一是思想要有深度;二是观点要有锐度;三是发声要有速度。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的深度从哪里来?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来、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来。如果说这几年湖南日报评论工作取得了一点成效的话,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紧贴省委中心工作谋选题,走到田间地头找答案。每一篇评论文章,我们都以总书记的思想为立论之基,在深学细悟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以思想性、深刻性取胜,要么独具慧眼,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要么见微知著、入木三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让老百姓愿意读、愿意听,给人以强大的感召与深刻的启迪。
观点要有锐度,是指评论的观点要鲜明。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我们力戒那些言之无物的空话、套话、假话,努力改文风、切热点、有态度。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旗帜鲜明、敢于发声。比如,针对江西某高校食堂食品卫生事件,推出评论《朗朗乾坤之下,岂能指鼠为鸭》,鲜明提出“指鼠为鼠何其难? 难在利益和权力的双重挤压”;面对日本强排核污水的恶劣行径,主动亮剑,推出《替日本核污水排海背书,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啥这么干》《华尔街资本,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等系列评论。这些评论火力全开、提神解气。事实证明,越是观点鲜明、越有辣味,就越有战斗力,受众越喜欢,越有点击量。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舆论发酵迅速,党报评论必须从过去“只争朝夕”的节奏转换到“争分夺秒”的频率上来,抢占第一落地、发出第一声音,赢得媒体竞争和舆论斗争的胜利。如果每每事后诸葛亮,即便写得再漂亮、思想再深刻,久而久之必将遭到读者的放弃。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公布后,我们第一时间推出评论《以“新十条”为号令,迅速走出消极观望的误区》,全网点击量1小时内迅速突破300万,收到跟评跟帖1000多条,在众声喧哗中敲响“定音鼓”。
十载融合发展路,抖擞精神再出发。今年,我们在皖江两岸一起“黄山论剑”;明年,诚邀各位一起到岳麓山下来“朱张会讲”。期盼各位明年湖南再见!
(责编:徐玉涵、曲源)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