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大模型崛起:荣米OV的战场厮杀
作者丨郭思
编辑丨陈彩娴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3.2%,总数仅为11.7亿部。手机市场的饱和,早已是行业共识。尽管如此,智能手机作为主流的通讯和娱乐工具,业界人士表示,其地位在未来五年内不太可能被迅速替代。智能手机仍然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于大模型降临这件事,无论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都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布局。在这种背景下,各家手机厂商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布局不得不经历调整。
只不过在这场角逐之中,华为似乎和其他手机厂商不在一个大气层。因为从大模型最先决的条件算力而言,在英伟达成为香饽饽、却备受限制之际,只有华为昇腾 910B 稍微具备国产替代的作用。华为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据供应链内部消息透露,华为在布局大模型战略时表现出了高度重视与严谨性,通过组织内部高管进行深度培训,从最底层的原理和技术到上层的应用全面覆盖,并进行闭门考试以确保决策者对AI技术和产业趋势有深刻理解,从而做出更为精准的战略部署。而对于小米、荣耀、OPPO和vivo等厂商来说,由于缺乏自主研发的高端AI算力支持,面对大模型带来的挑战,他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求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或通过其他方式提升自身的AI处理能力。大模型交给他们的,是一份全新的试卷,另一方面又是一场无法避免的「囚徒困境」。各家在技术路径和打法上又各有不同,也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1、OPPO向右,vivo向左
首先是近期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面的OPPO与vivo。段永平有四大弟子,其中包括OPPO的创始人陈明永和vivo的创始人沈炜。这使得OPPO和vivo在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上有着相似之处。而两者的行业地位也都早已位列全球手机行业前列。
2023年的数据显示,vivo和OPPO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非常接近,vivo以16.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而OPPO以16%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多年以来,OPPO和vivo一直处于既相互竞争又无法离开的关系之中。
2024年伊始,OPPO宣布成立AI中心。此前,春节期间OPPO已经向用户推出了最新的ColorOS AI 新春版,重点加码了 AI 方面的体验,包括 AI 消除、新小布助手、AI 通话摘要等,其他方面,还包括新春水印、禁用摇一摇广告、黑屏指纹解锁等。与Al in AI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折叠屏等新产品的节奏放缓,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以提升品牌形象不过这其实也无形中折射出了OPPO的困境,据OPPO一内部人士表示,OPPO试图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以提升品牌形象。然而,中低端产品线仍然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依赖性使得OPPO在追求高端市场的同时,必须平衡好中低端市场的稳定。如果OPPO不能有效地管理这种平衡,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下滑。
内部管理方面,OPPO的软件部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领导层中有不少来自华为的管理人员,而基层员工则频繁更换。这种上下层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管理上的摩擦和排斥。华为的管理团队试图改变OPPO的内部结构,但由于公司规模庞大,改革进程并不顺利。这可能导致业务上的断层,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表现。OPPO向右,在以往众多变革中都较为保守。
而vivo一贯以来在风格上会比OPPO更为冒进。在大模型上也是如此。与OPPO选择在重点功能进行突破的打法不同,vivo对大模型的布局有点全面开花的意思。早在23年11月,vivo的开发者大会,vivo发布的蓝心的大模型第一大亮点便是参数高达1750亿,一举达到了GPT-3的参数规模。这个规模与之前在8月份小米的大模型MiLM-6B以及华为此前盘古3.0(为客户提供100亿参数、380亿参数、710参数和1000亿参数的系列化基础大模型)相比,无形中彰显了vivo想要以大取胜的野心。官方资料显示,vivo 大模型产品应用基于内部一个大模型矩阵,分别对应不同参数规模模型,包括1B、7B、70B、130B 和 175B。平衡模型任务效果、性能和推理成本,不同规模的模型去解决不同任务,比如目前端侧主要运用 1B 和 7B 的模型做定向任务,而在云端则使用规模更大的 70B 及以上参数规模模型做更通用能力和复杂任务。然而,早有报道揭示,vivo 当前采用的大模型是在智谱 AI 所研发的基座大模型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
落在vivo身上的困境其实是手机厂商做大模型的普遍难题:现今,多数手机制造商所采用的大模型技术,大多是基于LLaMA 2等基础模型进行调整改良。由于各厂商在算力硬件资源上普遍受限,尤其是高性能显卡储备不足,因此在与专注于大模型研发的专业公司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他们可能更多地倾向于直接为用户提供基于大模型的服务,而非深究底层技术研发。而vivo选择的自研之路,从这个层面而言,或许是一条极为冒险也值得商榷的道路。
2 小米、荣耀另辟蹊径
实际上,在2023年 ChatGPT出来之后,一整年,所有科技厂商都在享受着第一波AI流量。但是加载了大模型的手机功能,一开始丢入市场上之后,无论是AI影像处理还是语音助手,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应用场景也不够成熟。这些被市场誉为鸡肋玩法和营销噱头。
面对这一现实,各厂商在经历第一轮AI热度消退后,不得不沉下心来重新审视战略方向,并逐渐悟出新的发展路径——即利用大模型深度重构智能手机的核心底层功能。正是这样的转变,才催生了一系列更加务实且创新的应用。
与OPPO类似,小米官方最近宣布了两项引人注目的新功能——「智能扩图」与「魔法消除Pro」,正式登陆小米相册AI编辑平台。这两项技术预计将在本月覆盖小米14、小米14Pro以及Redmi K70系列手机,为广大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相册编辑体验。
据知情人士透露,相比两家的硬刚,小米选择主打的是基于场景化的大模型应用,其核心在于根据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使用场景(如通过AIoT平台收集的数据),构建更加智能的服务体系。这也和小米自身独特的AloT优势相关。
2023年小米AIOT生态大会上,小米表示,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连接设备数已达6.55亿台,拥有5个及以上小米IoT设备的用户已达1300万。例如,在搭载了大模型技术的扫地机器人产品中,它能更准确识别家居环境,了解用户的日常活动规律,甚至预测用户的行为模式,如在特定时间可能不在家等,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智能化服务。
这种数据驱动的智能提升是传统AI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大模型具备推理和学习能力。而在生态方面,小米并不像某些公司那样仅仅出售小芯片给硬件制造商以实现产品的智能化,而是将自家头部生态链企业紧密整合,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闭环。这意味着小米对其生态系统的掌控力更强,能够更有效地将各类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统一到自家品牌之下,提供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用户体验,相较于单纯依赖硬件销售或简单生态合作的企业,小米在消费市场上的掌控力和影响力显然更为深入和全面。而除了OV与小米之外,在手机大模型领域,还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力量便是荣耀。
在过去几年的稳步前进中,荣耀几乎每年都能在一众厮杀中拿下18%左右的市场份额。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荣耀均位列中国手机市场国产品牌第一。而在这场大模型之战中,荣耀也体现了清醒的一面。一直以来,数据都是大模型发展的一道鸿沟,对于手机厂商做大模型这件事而言更是如此。作为现代人每天都朝夕相关的个人用品,手机已经成为个人最大的隐私库。由于用户隐私保护政策日益严格,以及数据安全问题的敏感性,手机厂商直接掌握并利用大规模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大模型训练的能力相对有限。例如,苹果就一直强调其对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视,通过诸如差分隐私技术等手段,在确保用户数据不被直接收集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优化。
这也就导致华为、vivo等国内手机厂商在开发AI功能时,虽然能获取一定的用户使用数据,但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使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在用户明确知情与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能够用于大模型训练的数据量和维度都受到较大限制。即便拥有一定规模的自有数据,也难以比拟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所拥有的海量且多元化的全球用户数据资源。手机厂商在构建和优化大模型时,往往需要寻求外部合作。这也是长久以来手机厂商所采取的措施。某供应链人士告诉AI科技评论,荣耀目前的做法只做平台AI,然后对接其余公司垂类AI。
公开资料显示,区别于应用级AI,平台级AI能够作为技术底座全面使能OS。传统的OS内核主要负责管理硬件资源,而平台级AI这一“新内核”则负责“管理”与人相关的因子,如个人知识库、位置与状态、习惯与画像等,帮助OS精准识别用户意图,高效调度系统服务。荣耀清醒地知道,数据拿不到还不如丢给其他能拿到的厂商去做。自己则选择做一个需求的分发中台,这是众多业内人士眼中目前厂商最有可能成功的模式。不过据内部人士表示,与别的手机厂商不同,脱胎于华为,荣耀从诞生开始便打上了政治交换或利益交换的基因,因此也一直缺少对整个行业里面头部厂商的控制力。荣耀虽已逐步恢复并强化供应链体系,但在对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掌控力上仍然比较依赖外部。
此前Fomalhaut Technology Solutions拆解荣耀X30手机便发现,该手机中的零部件有相当比例来自美国供应商,其中39%的零部件为美国制造,而国产零部件占比仅为10%。另一方面,长久受华为体系的侵染,荣耀的产品可能还在使用华为原有的技术和专利授权,尤其是在通信技术、操作系统优化等方面。而据行业人士告诉AI科技评论,华为和荣耀的切割可能会在2024年有一个比较彻底的结果。结构上的无奈,对荣耀来说,如果不解决,很可能会成为制约其手机大模型发展的一大掣肘。
3、不只是关乎大模型的战争
大模型驱动的时代车轮浩浩荡荡驶入「手机领域」,车辙之上,众多手机厂商面临的不是做还是不做的难题,而是必须得做,该怎么做出不一样的抉择。某OPPO内部人士告诉AI科技评论。像 OPPO、vivo等终端厂商,会有一些 B 端和 G 端的压力,所以他们必须有showcase ,这个showcase未必需要做得那么好、那么普及,但一定要有一个亮眼的点。
对他们而言,从 0 到 1 比从 1 到 n 更重要。这也折射出手机厂商做大模型的终极逻辑,类似苹果放弃造车选择AI,是因为不得不这样做了。所以一开始逻辑就决定了不会有革命性的变化。大概率会走向同质化情况之下,本质上得看下游的落地情况,包括销售、客户服务、能不能接到订单。此前,便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于各大厂商声势浩大的发布会,AI手机在线下门店显得有些冷清。
在小米、OPPO、vivo和荣耀的门店,虽然会有店员会耐心讲解AI功能的桥段,但用户单纯为大模型功能买单的情况并不常见。普通消费者更为看重还是此前智能手机的一些核心卖点,包括功耗、处理速度等等。vivo内部一产品经理也坦言,现阶段大模型的赋能还没有达到可以直接提升销售额的阶段。另一方面,手机作为现代人个人隐私的最大收集站,加载大模型之后,AI手机合规问题也成为了行业内备受关注之处。另一位手机行业内部人士告诉AI科技评论,考虑到国家相关法规,任何一款手机在推向市面前,安全团队都会对输入还是输出内容进行监管。
在加载大模型之后的手机,出现的幻觉问题抑或偏见问题的概率更大,为了保证安全。这也自然地导致用户体验会有一部分的牺牲,大模型落地安全与性能之间的平衡落于手机之上变得具体而关键。大模型在手机厂商眼中被视为冲高之路的关键路径,并常与“智能”、“助手”等概念紧密相连。
回顾各厂商的战略布局,抢占高端市场的确是他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模型仅局限于高端市场应用。「用大模型占领用户心智是第一步,后续才能谈销量。」本文作者长期关注一大模型计算与框架、芯片领域动态,欢迎添加作者微信lionceau2046互通有无。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