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国内首个AI智能体团体标准方案编制工作在链博会配套论坛上正式启动

国内首个AI智能体团体标准方案编制工作在链博会配套论坛上正式启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2-04

  11月29日,由北京亿普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双绿智库等机构联合主办,天津大学供应链管理实验室、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数智未来场景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配套活动首席数字官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论坛围绕数字化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挑战,以及AI智能体的发展风险等主题展开讨论,并正式启动AI智能体团体标准方案编制工作。

  本次论坛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原会长俞晓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国务院国资委宣传中心副主任张义豪,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名誉主席、中欧商学院教授赵先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任勇,天津大学供应链管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亿普数据应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秦宇,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成都每经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软通动力集团副总裁雒冬梅,双绿智库秘书长刘忠恕等嘉宾出席本次会议并做了精彩发言。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勇在论坛致辞中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产工委的工作职能,宣布启动AI智能体团体标准制定工作;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京津冀大区秘书长陈端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论坛上阐述了团体标准编制的缘起、初心和工作推进思路。每日经济新闻作为国内率先开展AI新闻运用的财经智媒,也将参与AI智能体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陈端表示,AI智能体代表了技术创新的主流趋势,也会在商业和资本力量助推之下快速发展,对既有的社会生产模式和治理体系带来多维挑战与冲击,团标的作用在于引导科技向善,以方向共识凝聚创新合力。未来将汇集众智,共同优化标准细则,也期待通过标准制定引导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大局。

  AI智能体或成大模型之后又一创新热点

  陈端介绍,AI智能体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著名计算机专家、人工智能学科创始人之一的Minsky提出来的,他在《心智社会》(“Society of Mind”)一书中将社会与社会行为概念引入计算系统。目前,学界和业界对AI智能体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其作为AI Agent,又译作AI代理,是基于计算机程序,具备一定目标导向、自我学习、环境交互和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实体。

  陈端提到,最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关于AI Agents的博文成为Open AI宫斗大战之外的另一个业界关注焦点。AI Agents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交互模式,将彻底改变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

  相较于自然语言输入提示词得到相应结果的大模型,AI Agent又往前走了一步。因其可以自我学习和跨应用程序完成任务,可以根据环境信号调整自己的决策和执行路径,并且具备与其他智能体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其场景驱动、任务导向的特征更为鲜明。

  以AI智能体的涌现式创新为牵引,认知智能、感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开始整合汇流。特别是具身智能的引入,一方面拓展了应用场景,另一方面通过不同产业底盘的协同倍增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引擎动力,可以对供给侧传统产业生产管理流程和消费端众多民生场景实现赋能提升。这一创新拥有广阔的产业发展潜力空间,并带动更多跨领域、跨主体的协同创新。

  AI智能体创新涉及的风险挑战更为复杂

  陈端指出,从AI医生、人工智能仿生眼到工业机器人,在技术驱动和资本市场加持之下,AI智能体正与医疗、交通、教育等行业场景加速融合渗透与落地。由于AI智能体相比以往的局部产品创新更具场景渗透力,其面对的风险挑战更为复杂。

  特别是多智能体的协同过程中,具体任务或目标的分解、匹配、执行和冲突消解都需要持续根据变化中的环境信号和多方博弈进程协商完成。从目前各种报道来看,AI已经开始有微弱的意识闪现,如果放任AI学习能力的自我强化而不对相关科技创新加以引导,一旦其主体性意识压倒工具性效能,就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关于AI衍生风险的讨论不绝于耳,例如法律风险、伦理风险、数据和网络安全风险、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失业问题等等。在AI智能体创新领域,除了传统的算法黑箱、数据垄断、信息安全等内生性问题给中小微创新企业和普通公众带来的认知与资源不对称困扰外,还需要关注其风险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带来的风险叠加与风险交叉感染,以及基于多因素的风险源不确定和风险结果不可控等。“此外,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变革节拍太快,社会公众层面对风险的感知和防范能力不一样,风险承受结果和承受能力也不均衡,技术创新风险有可能触发之前沉积的其他风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权威标准缺失,不利于AI智能体创新合力形成

  今年6月14日,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这是全球首部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草案,将AI系统风险进行分级并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10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关注发展中国家利益,提出防止“数字鸿沟”“智能滥用”,强调“人类权益”。11月1日,全球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了《布莱切利宣言》,为统一AI伦理共识、加强国际合作、降低产业摩擦提供了国际沟通平台。但目前,中国尚未对如何进行人工智能服务或技术分类分级提出系统完整的方案,在技术和产业层面如何具体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内容,在人工智能前沿创新领域凝聚国内共识、构建中国标准、传递中国声音、参与国际规则,成为下一阶段需要集中破解的焦点问题。

  作为项目负责人,陈端带领团队进行了前期调研,特别是对2019年以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出台的117项团体标准进行了汇总梳理。梳理发现,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团标制定,从主体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中关村标准化协会、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全国性行业组织和诸如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山东标准化协会等地方行业组织,跨领域、多主体协同进行团标发布的个案很少;发布的团标内容多是针对人工智能在特定行业或特定场景的安全要求、技术规范、测试方法等,偏重于技术细节,融合产业、伦理、技术、安全等多维度的团体标准目前比较少。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目前,国内关于AI智能体的团体标准尚处于空白状态,众多创新主体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缺乏权威标准引领,不易形成创新合力。而放任产业创新无序扩张也不利于创新风险防范,加大了未来的治理难度。

  正式启动团体标准方案编制工作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牵头发起,国内首部AI智能体团体标准方案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未来将联动更多国家级学会和业界、媒体界资源成立AI智能体团体标准方案起草专家组,以应用为导向,秉持问题意识,针对未来AI智能体涌现式创新的创新点和风险点编制团体标准,打造标准引领下的创新合力,助力良性可持续的创新生态形成。

  每日经济新闻作为国内率先开展AI新闻运用的财经智媒,也将参与AI智能体团体标准编制工作。近年来,每日经济新闻以技术引领结构转型,加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广泛应用。经多年蓄力,每经AI产品与每经“专业、深度、故事、传播”为指引的原创内容体系形成合力,塑造了全生态、全媒介的财经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

  谈及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陈端表示:“我们将超越技术范畴,组织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和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业内领军企业代表,从技术、产业,科技伦理、治理等角度汇集众智,共同优化标准细则,以团标的制定作为工作起点,依托标准制定和发布,发掘AI智能领域优质创新主体,引入知名投资机构和智库专家咨询力量,定向开展创新试点项目培育、产业生态示范工程打造等工作。此外,在团标制定的调研过程中也会整合参与标准制定企业的发展痛点与诉求,以内参形式报送相关部委,发挥学会咨政服务功能,优化产业政策制定和出台。”

  陈端强调,立足数字中国整体建设视野,底层技术的重构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波创新动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国的市场和制度土壤之中,与当前的主流政策精神同频共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产业视角透视AI智能体团标制定

  软通动力副总裁雒冬梅作为业界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对AI智能体团标制定的看法。

  她指出,团体标准是为了促进产业更好地发展,引领更良性的产业生态,总体路径参照的是立项-起草-征求意见-评审-发布-实施-贯标的步骤节拍进行落地。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打破垄断,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让标准发挥更多普适性作用;以规划来规范我们技术的应用推广,激活产业的创新活力、更好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以先有一个整体性的标准框架从技术维度、产业维度、法律伦理维度进行系统引导,未来再进行针对性细化。

  例如,从技术维度看,可以针对不同的AI智能体技术,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细化制定对应的标准,如数据集采集、算法设计、模型训练、评估和验证等。此外,还需要制定AI智能体平台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以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从产业维度看,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不同行业的需求和特点,例如工业、医疗、交通等领域。需要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普适性,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软通自身定义智能体是建立在自身技术优势上,利用issMeta(软通动力打造的元宇宙可信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孪生技术体系结合AI的技术能力,issMeta就具备工业仿真引擎能力,利用大模型的技术优势自动构建孪生体,复现真实工业的运行环境,利用仿真引擎去预测模拟未来的环境。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