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大模型将激发更多金融行业潜能,落地应用分化态势已初露端倪
财联社9月12日讯(记者 沈述红)近半年内,全球近百家公司和机构相继发布大语言模型相关产品,国内同样面临着“百模大战”,腾讯、蚂蚁等巨头已纷纷入局。以腾讯混元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源自实践、面向千行百业的应用而生。而这,也势必将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更进一步。
在近日举办的2023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金融云专场上,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指出,在云计算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将云架构作为科技底座加速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共识。随着相关大模型的发布,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加速在各个场景实现落地,其应用将全面重塑金融服务,帮助金融行业激发更多潜能与价值。
当下,金融机构对于拥抱AI已形成共识,但他们在实操层面却出现了分化:头部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在积极投入资源;少部分腰部机构会选择与1-2家大型云厂商合作,用少量经典场景和资源做试点;大部分腰部和小型金融机构则处于观望和跟随状态,不急于投入。此外,金融机构智能化在战略目标,实施路径,组织架构以及人才的匹配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采访中,胡利明表示,大模型在金融行业业务场景的应用,很多还处于摸索阶段。未来要实现在投研、投顾等方面效率的大幅提升,需要和行业有更深入且更高质量的数据结合,需要更长时间的深度训练和调优。“国内对大模型的应用讨论非常热烈,但我们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一时。”
激发更多金融行业潜能
智能化正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稳步前进。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8年,AIGC的核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767.4亿元。在金融领域,随着技术不断创新,未来大模型将持续深入到金融风控、零售金融、财富管理、投研、保险理赔等更多的场景,持续推动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腾讯云副总裁徐翊鸣表示,“金融创新的大背景是数字化转型,云和智能是两大抓手,而多方协作是解题路径。”
在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看来,金融行业数字化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云架构已成为行业共识,新智能正加速落地。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在云计算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将云架构作为科技底座加速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共识。同时,随着腾讯混元大模型的发布,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加速在各个场景实现落地,其应用将全面重塑金融服务,帮助金融行业激发更多潜能与价值。
针对这两大趋势,腾讯金融云整合各项云计算与金融科技能力,打造了自下而上的数字化转型全景图。胡利明介绍,在云架构领域,腾讯云已搭建出一整套国产产品矩阵,成为国产云架构的主力军。而在新智能领域,腾讯云则围绕大模型推出了涵盖算力层、平台层、模型层和应用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的智能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工具。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善用AI大模型,相当于配备了一群不限数量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可以快速学习各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并服务行业不同的场景。叠加金融机构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专业能力,经过不断训练,AI大模型甚至可以成为金融业各个领域的‘专家’。”胡利明指出。
目前,AI已经应用于投研投顾、风险管理、舆情、客服、营销、内容生成、内容识别、交易的执行、投教、代码助手等多个领域。“AI在客户服务、金融数据分析(包括决策参考)、交易智能化的执行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而且未来程度会越来越高,场景会越来越多。”
分化与挑战
AIGC的火爆带来了AI大模型参数量从亿级到万亿级的飙升,同时也为金融行业智能化孕育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下,金融机构对于拥抱AI已形成共识——长期看,金融机构如果不具备基于AI的金融服务能力,经营效率、服务效率和质量会弱于在大模型技术应用走在前列的金融机构,一定会被淘汰。
但在实操层面却出现了不小的分化。一方面,头部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投入资源,愿意去探索。他们往往会和多家云厂商合作,采购GPU算力资源池、机器学习平台和调度平台,同时并行构建开源大模型,并选择不同的业务场景进行试点。
另一方面,少部分腰部机构则会选择与1-2家大型云厂商合作,用少量经典场景和资源做试点,找一两个精准的场景能不能出现效果;大部分腰部和小型金融机构则处于观望和跟随状态,不急于投入。
此外,金融机构智能化在战略目标,实施路径,组织架构以及人才的匹配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胡利明观察到,金融机构需要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让转型能够逐步产生阶段性成果,避免持续投入,但短期看不到明显效果。
不仅如此,金融机构要为转型匹配适合的内部组织架构及人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对金融机构的战略性重塑,从高管到每个员工的经营思路都要与时俱进,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目前,AI人才的缺口也非常大。胡利明介绍,现在头部金融机构都在招算法博士,尽管他们可以借力云厂商,但最终金融机构还是要具备自主使用和创新的能力,去主导AI大平台的构建、优化及不断叠加新的应用场景。
他提醒道,大模型在金融行业业务场景的应用,很多还处于摸索阶段。未来要实现在投研、投顾等方面效率的大幅提升,需要和行业有更深入且更高质量的数据结合,需要更长时间的深度训练和调优。“国内对大模型的应用讨论非常热烈,但我们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一时。”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