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型机器人为什么热销海外?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 丛超】“我再也不用担心雇人的问题了。它从不生病,也不抱怨自己的工作量。”韩国商家金孔杨在首尔东部经营着一家意大利餐馆,引入中国生产的送餐机器人成为她应对韩国人工成本飙升的方法。实际上,中国制造的服务型机器人正成为很多国家餐饮行业的“新宠”,甚至占据日韩相关市场需求的70%以上。那么,中国服务型机器人走红海外的秘诀是什么?未来能否在市场上保持长期竞争力?
在日韩市占率超70%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由于劳工短缺和用人成本飙升,以及疫情后食客们对“无接触服务”的偏好,韩国餐饮界开始引入服务型机器人代替人工传菜。韩国机器人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餐馆运营着约5000台服务型机器人,较2021年增长67%,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将增加1倍,达到1万台。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韩国70%以上的在用服务型机器人由中国制造商生产。
10月份,《环球时报》记者在韩国采访时,就在庆尚南道的一处高速服务区体验了服务型机器人制作的咖啡。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一个灵活的机械臂正展开磨粉、过滤、注水、冲泡、拉花等一系列操作,短短两三分钟,一杯带拉花图案的咖啡出炉,制作过程高效且卫生。就拿记者当天体验的美式咖啡来说,口感丝毫不逊于在韩国传统咖啡馆喝到的咖啡。
不仅是韩国,据《日经亚洲》报道,中国服务型机器人制造商正在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2016年创立的普渡科技公司去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其客户包括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以及欧洲的汉堡王和肯德基餐厅等。总部位于上海的擎朗智能科技公司目前也在准备加快海外扩张步伐。截至2022年底,擎朗售出约3.5万台产品,其中近1万台是跨境销售。
普渡科技公司品牌负责人张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公司产品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600多个城市,其中日韩、美国、德国为重点业务市场。在日本餐饮配送机器人市场,普渡的占有率达到80%。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研究员闫维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服务型机器人能够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降低人工劳动投入,它的服务类型和造型千差万别,既涵盖居家用的烹饪类机器人,也包括餐厅内使用的送餐机器人等。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国内头部服务型机器人制造商的主流产品包括迎宾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楼宇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乃至医疗机器人等。闫维新还表示,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型机器人对节拍(指效率)和可靠性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工业机器人凭借高可靠性完成固定动作,而服务型机器人更在乎特定场景的应用。”
中国制造优势
“被机器人服务真好玩,我之前担心它可能会撞上什么东西,但目前看来这种不便并没有发生。”26岁的韩国顾客李秀银如此评价餐馆中租用的中国送餐机器人。
那么,中国制造的服务型机器人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日韩等机器人制造大国的首选?《金融时报》称,中国送餐类机器人的价格在1000万韩元至3000万韩元之间(1000韩元约合5.51元人民币),比韩国生产的机器人便宜1/5。韩国机器人企业的相关人士表示:“餐馆老板更喜欢中国机器人,因为它们更便宜,而且功能与韩国制造的机器人一样好。”他还表示,“在技术方面,中国并没有落在我们后面,他们比我们更早地将服务型机器人商业化,而且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
闫维新分析称,中国服务型机器人占据明显优势:一方面,得益于健全的产业链,中国加工制造机器人本体的成本低、效率高;另一方面,服务型机器人依赖较强的人机交互和导航能力,这对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轮毂电机、传感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有一定要求,而中国在这些领域做得“又便宜又好”。张园表示,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面临的人力成本高昂问题更为明显,这也为商用服务机器人提供了机会。“商用服务机器人是一个较新的赛道,发展前景很大。”在这个赛道中,中国厂商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基础雄厚,从寻源到采购再到生产,产业配套最齐全,可以降低企业面临的供应链风险,从而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可靠的供应。”
赛道竞争加剧
中国服务型机器人凭借高性价比进入海外市场,也让当地感受到竞争压力。有韩国服务型机器人分销商表示,韩国国内的机器人产业正在受到冲击。韩国工业联合会表示,韩国机器人公司在竞争力方面落后于日本、美国、德国和中国的同行,原因是它们过度依赖外国零部件,并且韩国在软件开发方面较弱。该协会一名官员说:“要获得价格竞争力不容易,因为我们不得不从中国、日本和欧洲进口大部分零部件,而中国主要使用国产零部件。”
事实上,中国机器人“出海”面临诸多挑战。闫维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机器人伦理、法律法规、应用环境差异以及对刚需的把握是中国企业需要应对的难题。张园认为,文化差异、法规和标准问题、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以及专利和知识产权是“硬门槛”,这些都会增加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
报道称,韩国企业正在“反击”,推出更先进的酒店服务机器人,以及为公寓服务的送货机器人。但业内人士认为,想要与中国产品竞争,韩国政府补贴必不可少。《韩国经济日报》报道称,韩企韩华集团加入了这场争夺新兴机器人市场的竞赛,其成立了韩华机器人公司,计划开发服务型机器人。此外,以色列的Temi和美国的Bear Robotics等公司也在和中国制造商展开竞争。“中外厂商在服务型机器人领域起步的时间接近。但中国厂商有着完善的产业链,具备成本优势。”张园说。
TE智库一份最新报告称,掌握核心技术是中国服务型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行业判断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未来主流方向,因为服务型机器人能适应各种现实生活场景,使得服务型机器人能从专用转向通用。但价格昂贵、技术不够成熟成为制约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主要阻力。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