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电子发展高端化AI成新周期助推引擎
2023年临近结束,消费电子市场行情仍未见明显好转。不过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黎明将至,随着经济恢复以及多家新品发布带动,消费电子的低迷期也将进入尾声。
10月12日,中国电子商会与德国捷孚凯市场咨询(GfK)联合发布《2023-2024中国科技类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白皮书》,该白皮书预测,2024年,中国科技类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有望达2.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比2023年增长5%左右。
积极态势之下,国产消费电子正向着品牌化、高端化转变。近年来,中国品牌不仅在智能手机等成熟品类话语权日益提升,也在 AIoT、扫地机器人、AR/VR 等科技硬件新品类上表现出引领行业的潜力。
“中国不仅仅是世界的消费电子的制造基地,同时也是消费电子的巨大消费市场,未来还是全球消费电子的创新市场”。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目前,国内市场在通信技术、机械技术、算法、电商渠道、精密制造等各方面能力全面,且相关厂商遍布全国各地,为新品类的孵化与成长奠定了基础。
拐点已至
2022年,消费电子产业链整体承压。在全球经济下行、消费者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下,寒气覆盖了整个消费电子行业。
“去年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对于今后的行业趋势、消费能力有较大的担忧情绪,可以看到整个行业还是处于保守期,尽可能减少扩张,经营策略更多以成本为主。”GfK中国客户全球战略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宗清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这一情况在今年有所好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汽车消费2.2万亿元,同比增长6.8%;家电产品消费4270亿元,同比微增1%;手机通讯器材消费3228亿元,同比增长4.1%。
这与外部经济环境有关。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前8个月的各项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呈现恢复、回升的态势。尤其是8月,除房地产数据依旧疲弱外,其他经济数据均表现向好,整体经济在8月份触底回升。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933亿元,同比增长4.6%,7月增幅为2.5%。这表明,随着经济刺激措施的落地、发挥作用,居民消费端的消费需求有所好转。与此同时,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7月增幅为3.7%,这也表明,企业端的收入和业绩明显进一步好转。
GfK 2023年5月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跟踪调研结果也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的消费者信心已恢复至疫情以来的最高点,超过半数(52%)的受访者认为过去半年家庭经济状况“变好了”,而去年12月,此比例仅为21%,说明消费者对家庭经济状况的预期正在迅速好转。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各国遏制通胀的政策正在迎来调整。除新兴国家已经开始下调政策性利率外,多数预测也认为,美欧将在今年秋天停止加息。“全球经济预期向好,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全球化的企业来说,是利好的。”宗清楷表示。
与此同时,华为、苹果等多家终端厂商发布新品带动消费电子市场回暖,产业链上游供应商订单饱满,有望迎来需求复苏。
“当全球经济恢复、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是否能有一款产品能打动消费者去换掉自己手上的产品则成为新的重点。”宗清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款新产品推出也需要厂商提早做调研、设计、评估等,据他观察,目前,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品牌与创新
从中国消费电子产业来看,近些年逐步向着品牌化、高端化过渡。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产品被选入海外消费者的购物车,从贴牌代工到品牌输出,从拼规模化到求差异化,中国品牌出海方式进行了新实践,品牌经济也成为发展新动能。
“当今市场上有很多新兴品类,包括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中国从早期的‘为了出海而出海’变成今天具有根基的中国化品牌出海。”宗清楷认为,中国品牌正从靠“性价比”出海,逐渐转型成为当下“品牌、品质、科技”的高端化路径。
GfK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和高端制造业企业由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发力。在过去,传统中国企业出海通常借助低劳动力成本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创造低价值产品的成本优势,优先从中低端市场切入,如东南亚地区或欧美低端市场,从而发挥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由单纯组装向上下游拓展,不断提升的产品力推动企业在出海时重新评估不同国家区域的战略地位。
例如,在新兴扫地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直接进军中高端市场,近八成产品均销售在欧洲和发达亚太区域。与之相应,成熟市场的市场规模庞大,且用户需求更加高端化,中国企业在逐步加大对成熟市场的投入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于非传统的新兴消费电子的产品或者行业,一定是接下来5至10年的红利期。”宗清楷向记者表示,海外消费者在新兴的领域没有原本的刻板印象,更利于产品品牌化高端化的建设。中国在 AIoT、扫地机器人、AR/VR 等科技硬件新品类上表现出引领行业的潜力。
随着国内外技术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减甚至磨平,中国产品也在其他方面展现出竞争力,“今天已经不是一个纯拼技术的时代,更多是多元化的竞争。”宗清楷表示,“全球的消费者更在意产品是否可以带来更高端的体验。”
形成这个新格局的本质在于创新,即不再单纯复制技术路径,而是加强多方面的自主研发。这也将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
“今后的消费电子产品一定是不断融进新的数字技术,带来新的内容,才能够解决现在发展天花板的问题。”王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包括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增长陷入瓶颈,消费者端换机速度下降,行业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
“所有的创新要围绕着消费者是否有很好的体验性。”王宁强调。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加快电子产品技术创新,打造电子产品消费新场景等一系列措施。
王宁表示,消费新场景正在不断涌现,“汽车现在变成了家庭和个人的最大消费品,内含多个与个人消费相关的设备,将来这就是一个新场景。”他补充道,智慧养老、智能教育等都是未来的新场景,产品场景化思维将成为赢得用户的关键因素。
AI成新引擎
从行业周期来看,每轮消费电子的景气周期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所引发的新需求所驱动的。当行业增长陷入瓶颈之时,外界更期待新技术带来的革新。
而近期火爆的AI无疑成为关注重点,业内普遍认为,AI新技术应用场景延伸到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IoT设备领域的趋势愈加明朗,将有望重新定义消费电子产品的用户体验,从而带来消费电子行业的新一轮爆发。
在上海国际消费电子技术展(Tech G 2023)开幕式上,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首席市场官王传东表示:“AI的广泛应用时代已经到来,而且已经体现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任何消费电子设备如果没有正在结合智能或迈向智能,必然被淘汰。”
通过结合多模态数据和智能算法,AI技术可以在不同模态和场景之间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共享,赋能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为消费电子行业提质增效提供助力,推动数据与实体的结合,改变行业发展格局,在消费电子行业中AI技术驱动下的产品创新也为消费电子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AI将促进在人机交互和空间计算上的进化,AI大模型从软件层面进一步将传感技术完善,使其更加全面和精准,例如语音交互和视觉识别,生物传感等。都会带来更多在终端上人机交互的演进。”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潘雪菲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更加增长显著。以家电为例,GfK零售数据显示,2023年1-7月中国家电市场整体智能化率已达到44.2%,对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3.0个百分点。其中,白电的智能化占比增长最为明显,空调较去年同期上涨8.5个百分点。
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智能功能包括解放双手(如智能扫地机器人)、降低成本(如降低能源消耗的绿色节能产品)以及全屋智能。
在硬件层面,带有硬件AI引擎处理器的终端面临着一次激动人心的井喷式发展。目前,众多厂商计划或已经推出搭载硬件AI引擎的移动处理器,新技术增强了笔记本电脑的本地AI运算能力。
终端设备是否集成硬件AI引擎以及AI引擎的性能如何,将成为消费者购买设备的重要参考因素。IDC 预测,到2026年,中国市场中近50%的终端设备的处理器将带有AI引擎技术。
而AI的成熟也将带动新品类的增长,目前处于较早期仍未大规模起量的AR/VR/XR有望在AI助推下迎来大规模爆发。GfK认为,消费电子的第四轮周期将以AI+XR引领。
“但是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硬件、软件算法和相关应用都需要互相配合发展。目前只能说找到更多发展着力点。”潘雪菲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