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相比指数投资,国内主动权益基金,仍是更优选择

相比指数投资,国内主动权益基金,仍是更优选择

王鹏    2025-02-20
作者:王鹏 经济学博士 资深投资人

一、指数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的发展

指数投资是指通过购买并持有特定市场指数的一种投资策略。由于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主动选股(但需要承担主动择时风险、选择不同指数的判断),指数投资受到了广泛青睐,规模也越来越大。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国指数基金的大年。指数基金,一年新增1.4万亿,规模达到3.36万亿,首次超过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收缩至2.5万亿)。

image

二、主动权益基金与指数收益率比较

主动投资优,还是指数投资好,是投资界的热门话题。巴菲特在2007年立了50万美金的赌约,认为对冲基金10年收益率都不会超过标普500指数。一位对冲基金经理精选5只产品应战,最终完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冲基金高昂的收费:2%的管理费,外加20%的盈利提成。与之不同,国内主动权益基金收费相对低廉,只有1.2%的管理费。作为几十年大幅跑赢指数的投资大师,巴菲特的赌约,不是对主动投资的轻蔑,而是对不合理收费的嘲讽。

根据表1,国内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排名中位数,尽管在2024年跑输主流指数,但是拉长至3年、5年、10年等各个时间维度,均大幅跑赢指数。事实胜于雄辩:国内主动权益基金能够持续创造阿尔法收益,可谓名不虚立。

image

三、主动权益基金跑赢指数原因分析

前面是摆事实,下面来讲道理。国内主动权益基金能够持续跑赢主流指数,有以下原因。

1、中国股市不是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玛1970年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会及时、准确和充分地反映在股价之中。因此,主动投资无法获得超额收益,也不能战胜市场。

image

中国股市,成立时间较短,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市场参与者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关学术文献均证实,我国股票市场不符合有效市场假说。由表2可知,占市值20%多的自然人投资者,贡献了A股超过80%的交易额。散户这种频繁交易所催生的股价,不可能形成有效的价格信号。当然,我们也不能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作为最发达、最成熟的美股,如果是有效市场,怎么会在2001年发生科网泡沫,仅仅8年后又出现次贷危机呢?正因为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误,优秀的主动权益基金,是能够打败指数的。

2、行业构成缺乏前瞻眼光

观察表3,标普500指数细分行业四十年变化,可谓沧海桑田。信息技术的权重从1984年10.8%上升到2024年32.5%,约3倍提升主要归功于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的持续繁荣。金融行业占比相对较低,仅13.6%。横向比较,中证800指数与美股差异很大:金融行业权重在20%的高位,信息技术占比不到20%,大致相当于美国10年前的状态。沪深300指数的行业偏离度更显著。

笔者2023年3月撰文《无法克服“反身性”、不具备前瞻眼光,人工智能终究不能替代主动投资》,强调了前瞻眼光在投资中的重要价值。中证800指数一级行业权重,缺乏前瞻性,只是静态反映当前经济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金融业占比将持续下降,信息技术权重会继续提升。

image

3、流通市值定权重有缺陷

基于流动性的考量,指数的编制均使用自由流通市值来确定个股权重。对于持股较多的内部人或主要股东,与上市公司利益绑定大,责任感强,更倾向于维护公司长期发展。依据编制规则,这些内部人股份因不能自由流通而不能计入指数。相反,一家上市公司因为股东分散,董事会和管理层由于委托代理,可能存在不尽职或短视行为。但是全部股份都是自由流通,其在指数的权重会变大。

例如,作为大股东的巴菲特,看好伯克希尔公司而进行增持,竟会导致公司在指数权重下降,指数基金随之被动卖出。反之,大股东看空上市公司进行减持,其在指数占比反而提高,指数基金也将无脑买入。

4、指数基金没有定价能力

指数基金,不对企业的稳健性和估值的合理度做判断,实质是放弃定价权。这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主动投资者备受指责,被认为缺乏超越指数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承担了确定个股权重的责任。极端假设,如果市场上全是搭便车的指数基金,而没有主动投资,股票的价格和指数的权重,又有谁来决定呢?

image

image

2015-2024年间,沪深300指数调整18只成分股,中证800指数调整50只成分股。根据图1和图2,调出个股组合的收益率都大幅跑赢调入组合,其中沪深300调出组合还跑赢了指数本身。该现象不只中国独有,美股等主要市场亦然。事实上,有聪明投资者,根据指数内外估值差异来盈利了。这反映了指数没有定价能力、被动调整的弊端。客观的说,美股指数之所以受热捧,实质上是美股长牛,而不是指数有多优秀。

5、投资指数承担择时风险

2024年11月《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发现,投资者对指数基金持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一是不知道何时购买(占40.4%),二是不知道购买哪种基金(占36.5%)。前者关系到择时,后者涉及行业或主题指数的挑选。上海证券的基金分析报告指出,由于轮动效应难以预测,对于后者,波动大、风险高,并不适合普通投资人。择时虽然相比简单,但仍需要专业知识并面对不确定的困境。

实事求是的讲,挑选基金相对更加容易。普通投资人,最优的选择是根据各自风险偏好,买入优秀的基金产品。如果我们有幸在1965年参与巴菲特的投资,不需要劳神预判市场,也不用费心挑选行业,截止2024年即可实现5.5万倍的收益。

四、对投资、销售和监管部门的建言

综上所述,国内主动权益基金,相比指数基金,仍能持续创造超额收益。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基金销售和政府机构,都大有可为之处。

1、基金公司:走专业、精品化的主动投资之路

中国首批公募基金公司于1998年成立,经过近30年发展,数量高达160多家,各家公司发展轨迹差异很大。有些定位固收类产品,有些锚定指数基金或行业基金……。指数基金的竞争壁垒在于规模,存在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在美国,以指数基金见长的公司,仅剩两三家大公司。对于大部分公募基金,如何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答案是专业、精品化的主动投资。

我们坚信,优秀的主动投资仍能持续跑赢指数,给持有人带来更好回报。随着顶层设计,作为耐心资本的养老金终将成为公募基金的主要来源。参考美国,截止2022年,养老金成为重要资金来源,占比高达27%。科学的考核体系吸引优秀人才,合理的产品设计匹配客户需求,突出精品化、专业性,获取基金持有人的信任和支持,是基金公司差异化竞争的胜负手。

2、基金销售:买方投顾将是财富管理大势所趋

酒香也怕巷子深。把优秀基金产品顺利触达到持有人,实现惊险一跃,体现了销售的价值和重要。在基金粗放发展期,部分基金销售从业者,把行业基金包装成全市场选股基金,或者把波动性大的权益产品,卖给风险承受力很弱的顾客。既缺乏专业水准,又没有职业操守。既造成了持有人的亏损,又败坏了基金行业的口碑。笔者2024年6月撰文《买方投顾不是金融产品销售的一锤子买卖,取代卖方代销是财富管理大势所趋》,批评了上述卖方代销的旧思维,倡导大力发展买方投顾。

基金销售,既不应该助纣为孽让基金产品沦为大资方的通道,也不需要越俎代庖判断股市涨跌或行业轮动。买方投顾的的价值和竞争力,在于科学挑选和推荐合适的基金产品。首先,基金经理至少有超过5年甚至8年的连续公开业绩。“5年”源于1万小时定律的启发,“8年”基本可以覆盖一轮牛熊周期。但该条件在国内仍显苛刻:公开报道,全市场基金经理人数截止2024年末达到3945名,但平均从业年限只有4.77年。“连续公开业绩”则是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因为一旦更换基金经理,基金产品所累积的数据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此举也能有效化解“业绩不好就换产品甚至换公司”的陋习。其次,业绩排名应该位居前三分之一,以体现优秀的投资能力。同时要参考信息比率、胜率、捕获比、换手率和回撤等指标。在此基础上,投顾要深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并通过归因分析考察其言行是否一致。

3、政府机构:支持主动投资,重视股市定价权

股市定价权的重要性,在此无需赘述,仅举一实例。2008年次贷危机,肇始于美国,标普500指数全年跌了3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他市场损失更大: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恒生指数跌幅均在40%以上。核心原因在于,上述国家和地区,外资市值占比超过30%,本土主动投资的实力弱而丧失金融定价权。一旦危机爆发,外资首先撤离,出现“美国生病、他国吃药”的怪现状。

近几年,证监会在吸引外资、鼓励指数等方面做了扎实工作,但是发展主动权益基金不可偏废。一方面,国内主动投资持续跑赢指数,仍是更优的选择;另一方面,股市定价权是国之重器,指数基金没有定价能力,需依赖主动权益担此大任。根据数据可得性,截止2024年3季度,外资(含QFII、北上和海外战略投资者)在A股市值占比3.24%,各类指数占比3.26%,但是主动权益基金(扣除持有港股和债券)持有A股市值仅为2.18%。大力支持主动权益基金,成为迫在眉睫的关键要务。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