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赋能广西“人工智能+”行动

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赋能广西“人工智能+”行动

人民网-广西频道 原创稿    2025-02-14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抓手,加速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升级。这与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自2019年成立以来,创新中心持续释放技术赋能效应,聚焦实体经济主战场,以技术突破和场景创新助力广西跑出产业转型“加速度”。

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政策导向加速“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生根。多年来,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通过创新中心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自治区信息中心发布的《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广西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达到19245家,年均增长率达到16%。创新中心依托华为全栈AI能力,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赋能+场景落地”一体化服务,目前创新中心已经赋能广西的应用场景超过30个:

“人工智能+制造”:联合南南铝加工研发的“铝材表面的AI图像智能检测”系统,缺陷识别分辨率提升到业内顶级的0.2mm精度。

“人工智能+农业”:为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耘眼”AI农技服务平台定制解决算法优化难的问题,常见病虫害识别率提升至99%,让60万农户享受到专业的农技服务。

“人工智能+医疗”:帮助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开发尿液有形成分识别分析系统,图像智能识别技术能替代专家进行大量的镜检工作,集成该套程序的US-3000尿液分析流水线已走进国内外超过300家医院。

“人工智能+翻译”:助力广西达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东南亚小语种在线翻译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了更准确、更快速的语音识别、翻译功能,东盟本地语信息采集、处理、挖掘与知识图谱构建填补了国内空白。

“人工智能+物流”:广西北部湾外轮理货有限公司研发智能理货系统,基于AI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自动识别现场装卸集装箱信息,使得传统的“一人一条作业线”转变为“一人多条作业线”,理货人员实现由“室外”到“室内”、由“蓝领”到“白领”的转变。

生态聚势:培育“智改数转”新业态

围绕“人工智能+”生态构建,创新中心秉承着“技术型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服务综合体”的定位理念,提供包括技术使能、商业赋能、政策宣贯、人才培养、联合创新等在内的多项服务,促进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产业发展关键要素在广西区内的高效流通,累计服务企业超过600家。

依托华为云生态体系,一方面吸引与本地产业结构相契合的合作伙伴落户广西,另一方面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以“线上选购、线下服务”的形式,为广西引入数字化转型诊断、规划、后评估等服务型伙伴的能力,以及面向企业“研产供销服”的综合解决方案型伙伴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减成本、降门槛、缩周期,提高转型成功率。同时,发掘区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本地伙伴生态,实现“技术共生、商业共赢”。目前创新中心推动广西金中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梯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广西企业已加入华为云生态,其中9家在华为云市场上架。

人才强链:筑牢“AI+产业”发展根基

针对“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需求,创新中心与本地高校共建“AI+X”课程、设立人才培养基地、组织竞赛、校企交流等多种方式,赋能产教融合,联合高校和华为生态伙伴举办ICT双选会,搭建人才就业交流渠道。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创新中心联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了系列师资队伍培训专班,包括华为高级工程师(大数据、人工智能HCIP)师资培训、人工智能微认证沙龙、HiLens专家班、华为云AI高级开发者培训等,健全了自治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农田里的“数字农事官”到车间里的“AI质检员”,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将“人工智能+”的种子播撒在八桂大地。这一实践深刻表明,当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需求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便能焕发新生机。(华为云)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