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模型规模化应用的「觉醒年代」?
大模型从神话走向落地的故事教会我们:技术真正的想象力来自“脱敏”。在对过高的期许和泡沫脱敏以后,还要对技术本身脱敏。
否则,应用化的关键价值,就会成为房间里的大象。
2025年,脱离了“百模大战”的国产大模型,毫无疑问还会继续往深水区卷,但一年过后留在牌桌上的人还有谁,却变成了一个未知的迷局。
百度、阿里、字节是三张明牌,算力、技术、数据三个硬指标都是全球前沿水准,未来有资格去对标GPT5。六小虎和DeepSeek来势汹汹,但Scaling Law的失效、对“AI领军人”头衔的祛魅,似乎也意味着可能会将这些创业公司的精力解放到实打实能产生回报的商业化路径中,避开与大厂的正面竞争。
新年第一天,李彦宏为全体百度员工写了一封信。回顾百度技术基因的字里行间,处处直指AI应用。
2025年,AI应用将何去何从?
在OpenAI给出的更新越来越“平淡”、AI应用渗透率越来越高、市场却在担心AI烧钱投放不可持续的今天,早在2024年的WAIC大会上,就提出重点是“卷应用”“没有应用,一文不值”的李彦宏,又回答了一次。
01
规模化应用,才是颠覆式创新的“种子”
从交通、通信基建到电商供应链,国内市场最终向全球化市场输出产能优势的产业,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历了高密度应用的验证。
这种验证,要看技术扛不扛得住流量爆发时刻的极值,更要看普通用户的日常依赖与感知,进而抉择整个人类技术创新与落地的方向。
2024年的大模型行业,却出现了一些因果倒置。
在大模型的世界里,科技公司的技术投入和前沿性远超高校实验室。国外的Google、微软、OpenAI,国内的百度和阿里入局最早。文心一言和ChatGPT的时间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主要得益于百度从十年前移动互联网红利期就重投AI,每年把超过20%的资金用于研发。
这也导致了一个结果:写论文、做创新、找场景、孵化超级应用,AI创新的全链路都被整合到了这些科技巨头的手中。由此,“创新型竞争”打响。
这种竞争不难理解,以大模型的量级、成本、测评表现为卖点,吸引更多用户和开发者加入生态,在赚钱之前先赔本赚吆喝,这就是经典的互联网圈地模式。
但问题在于,大模型本身只是创新的可行性切入点,而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得扎根于各行各业的切实场景中。
就像5G只是创新的切入点,短视频、直播电商等5G原生应用场景,才是支撑一个技术时代完成质变的关键创新要素。
而大模型领域,目前商业化火光微弱,也正在于AI应用的场景和与之相匹配的用户规模还不成气候。
这也就是李彦宏所说的:重大的技术突破,颠覆式的创新往往是规模化应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过去一年里,大模型算力瓶颈好像已经成为了AI行业的共识。OpenAI数次用Sora文生视频来挑逗用户的神经,效果却是喜忧参半。这也证明,技术已经很难再靠“闭门造车”来价值迭代了,规模化应用的验证,才能决定技术创新的下一步。
另一方面,Sora走下神坛,OpenAI市占率开始降低,也印证着李彦宏的判断。2024年我们会发现,AI的渗透率在每个细分赛道都有显著提高,模型端产生的效益却再也称不上“颠覆”了。此前积淀已久的创新,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一个超级应用。
反而是科技公司对于AI渗透率的执着,衍生出了砸钱投放的丛林法则。比的不再只是技术创新的基因,还有资本拔河的定力。这条路走到尽头行不行得通另说,但在底层技术和AI应用的逻辑关系上,造轮子的人们是要好好反思了。
既然不是的原因,就只能是结果。
所以,李彦宏强调的AI探索和创新,是降低图片生成幻觉率的检索增强技术iRAG,是AI Coding工具秒哒,是百度文库的成长,而不是大模型自身上升了多少量级。
2025年,大模型会自然地随着应用场景去优化发展,不会再有那么多人造神。商业化的迷途,AI应用的增长爆发自己就会开口说话。
在此过程中,资源布局和长期心态,都可能会在头部选手之间拉开身位:
第一,仍然是AI基础设施层的建设。除了已经帮助客户精调出3.3万个模型、开发出77万个企业应用的千帆大模型平台之外,百度还选择了一条向更广泛的人群做编程普及的路——秒哒,这也同样符合李彦宏关于规模化的思考。
第二,敢于预判和失败的勇气。
李彦宏谈到的“要承受高于同行的失败概率”,是对百度过去交过的学费的总结,也是对2025年会继续探索与试错的“预告”。
02
AI应用如何“井喷”?4000万付费用户找到一条路
李彦宏的另一个判断是,AI应用会在2025年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用户体量上去的同时,市场也可能会迎来百花齐放。
这一趋势其实不难想象。首先,各行各业AI化场景落地的子弹已经在飞了,2024年可以说就是AI应用的元年,各行各业和各个AI能力的细分赛道做融合,做出了数以万计的智能化应用。用了一年的时间做量变,商业化的果实要慢慢撷取。
那么,如果要从这些应用里寻找一个率先冲线的标杆赛道,会是谁?
和AIGC联系得最紧密的智能搜索、智能生产力、智能教育,都被予以了极高的期待。
在国内市场,一个启发性的角度是:在AI应用时代,SaaS时代商业表现差强人意的企业服务领域,非常有可能会重新崛起,成为AI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天桥”。
大模型调用增长也可以反映这一趋势。数据显示,百度大模型的B端调用量在过去一年里翻了30倍,达到15亿的量级。当下,超过60%的央企国企都在使用大模型,百度也是去年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中表现最好的:根据公开数据,在总金额17.1亿元的728个项目中,百度以40个中标数和2.74亿的金额排名第一。
为了更多更好地调用效果付费,企业与技术服务商共同探索新的增值场景,产生长期商业化潜力,只是时间问题。
反观C端场景,尽管C端作为超级应用的未来最优解,但目前在C端商业化表现最好的那些应用场景,其实还是在被B端需求推着走的。
也是在这一次的全员信中,李彦宏第一次披露了百度文库的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提升了60%,而这些用户买的基本都是文库的AI功能。
百度文库自身的定位是办公文档、知识整合等场景的生产力平台,相比以娱乐生成为基调的产品,百度文库更贴近B端和基于B端办公需求的C端用户,能实现奇迹般的自然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百度基于AI时代的生产力逻辑,优先完成了文库产品的重构,吃到了第一波AI商业化红利,这就是对AI应用会向哪里井喷做出预判的重要性。
再看一些不够垂直的通类AI应用,即使用户规模、知名度和口碑都很不错,付费场景的生产力价值缺失,也会导致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很难让C端消费者买账。
随着百度文库的AI MAU达到7000万,智能生产力赛道的规模化空间已经得到了例证。在百度的眼中,改造和重构已有的明星产品,将以亿为量级的用户基础转化为AI势能,似乎比砸钱投流落脚于一个很难向下沉市场渗透的Chatbot形态,要有说服力得多。
03
持久战之下,超级应用不会是偶然
这是一个开放性、偶然性大于一切的时代,AI应用同样遵循此道。
海外市场,ProductHunt每天上架着光鲜亮丽的AI应用,创业者天马行空,大厂倒是表现得更加务实和聚焦:OpenAI看好物理世界和具身智能,苹果一直在寻找生态合作,而Google也是瞄准了AI应用。
国内这边,一级市场已经在大幅减投。IT桔子数据显示,2024年AI领域的总融资金额大概仅为2023年的80%。AI应用作为一个技术门槛并不高的赛道,虽然每个月都有新的垂类工具进入大众视野,但都很难自证长期价值。
大模型投广不被看好也是类似的原理。上百亿真金白银砸下去做拉新和月活,是一场豪赌。赌的则是一个能媲美微信、百度、淘宝、抖音的超级应用。
而现实的用户留存和转化率不好,也并不是技术不到位,而是在应用场景上并没有像其他超级应用一样让用户“上瘾”的点。
即使是同样的搜索价值,过去百度能做到家喻户晓、让“超过一半的中国人每月用百度获取信息”,仰仗的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搜索框。如今AI作为新的流量入口,却还没有找到“权威答案”和广告等商业化形态之间的平衡点。
因此,想要做一个有用的AI应用很简单,因为大模型天生就有用。但做出一个超级应用是一件非常考验耐心的事,在大厂多点布局的持久战之下,也很难变成一个偶然事件。
李彦宏在全员信里说,“竞争比任何时候都要激烈。”
所以,在任何一个赛道都比对手做得更落地,把专业能力拆成大众能用的应用形态,也成了百度一以贯之的战略。所以,秒哒的受众是普通人,而不是像AI Coding赛道的主流产品一样辅助程序员写代码。
未来,AI原生的超级应用会出现在哪些地方?
还是那句话,它会出现在普通人日常依赖和感知最强烈的场景中。
如今AI月活突破7000万的百度文库,距离成为智能生产力领域的超级应用还有多远,今年将交出新的答卷。下半年,百度也会发布文心大模型的5.0版本,让模型能力成为无限位的“0”,而应用场景是最前面的“1”。
“熬过寒冬,成为新的英雄。”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长跑能力,一直都是这家企业涌现创新的基因。
以下为全员信原文: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