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化持续升温:独角兽携手A股公司锁定六年材料供应
《科创板日报》1月15日讯 近日,固态电池独角兽出手,向A股公司一举锁定未来6年的材料供应。
据恩捷股份昨夜公告,其子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就全固态电池电解质等产品达成长期供货协议。后者将其自身需求材料的80%采购份额定点向上海恩捷及其有控制权的关联公司采购,用于半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隔膜,以及用于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及电解质膜。
从订单的具体规模来看,自2025年至2030年,北京卫蓝新能源将向上海恩捷及其有控制权的关联公司预计下达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膜订单总计不少于3亿平方米,预计下达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订单总计不少于100吨。
卫蓝新能源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电池产学研孵化企业,成立于2016年。公开资料显示,公司主营固态锂离子电池,集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于一体。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截至目前已进入国电投、蔚来汽车、小米汽车、广汽集团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
与面临易燃易爆等潜在风险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拥有高安全性、轻量化、热失控起始温度较高等特点。并且,固态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其比能量可达500Wh/kg以上,远超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能量密度难以突破的350Wh/kg极限。
面对这一新兴技术,近年来全球纷纷加大对固态电池领域的投入。2024年5月,有消息传出中国或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日前集邦咨询报告显示,日本政府以2030年左右实现全固态锂电池商用化为目标,近年扩大提供相关研发资金。
不过与此同时,固态电池技术发展道路上也面临一些难点。譬如其生产成本较高的劣势,据亿欧智库数据测算,固态锂电池的生产成本在1.9-6.2元/Wh,高于磷酸铁锂/石墨体系约0.34元/Wh的生产成本。
日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表示,目前国内半固态电池技术先行,2025年具备固态电池技术内容的出货量(包括车载与非车载领域)有望突破10GWh;全固态电池当前处于核心技术突破和验证阶段,有望在未来2-3年完成小批量上车。
近期以来,国内外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不断:
2024年12月27日消息,现代汽车即将开始生产全固态电池,并计划将其投入电动汽车市场。
2025年1月4日,宁德时代取得一项名为“掺杂型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全固态电池和用电装置”的专利。
2025年1月9日,豪鹏科技表示半固态电池已完成样品开发并送样评估,全固态电池产品送样验证进度将加快。
开源证券1月8日研报指出,未来待固态锂电池技术不断发展,产业链不断成熟,固态电池有望凭借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等优势与液态锂电池互补发展。固态电池将优先在成本敏感性低的领域应用,包括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航天设备、无人机等;之后再在对成本敏感度高且对能量密度要求高的领域应用,包括eVTOL、电动车等。
从投资层面来看,该机构认为固态电池技术突破有望带动相关材料需求持续增长:
固态电解质:全固态电池取消原有液态电解质,选用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作为固态电解质。建议关注:巨化股份、昊华科技等
碳基填料:MOF、COF可获得刚性多孔结构,同时还可以提高界面兼容性和增强离子电导率;碳纳米管、导电炭黑、石墨烯等碳基材料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并降低过电位。建议关注:黑猫股份、天奈科技等。
正极: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以高镍三元体系为主,富锂锰基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较低的单位成本。建议关注:道氏技术、芳源股份等。
负极:硅基负极的优势在于具有高比容量,但缺点在于体积易膨胀。传统锂电负极企业产业化推进较快,多数企业采用硅碳负极路线。建议关注:硅宝科技、金博股份等。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