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收入来自医保基金重仓“ToG”业务的微医再闯港股IPO
《科创板日报》1月14日讯(记者 余诗琪)时隔3年,微医再次出现在港交所的IPO申请列表中。
这家曾被誉为最有前景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独角兽企业,在2021年冲击IPO失败后,逐渐降低了声量,在医疗行业的主流活动中难寻其踪影。
现在微医重新定位为AI(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重启港交所IPO,招银国际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不过打出“AI牌”的微医,其核心业务“数字健共体”却深度依赖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2024年上半年,来自天津市地方医保基金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56.8%。
盈利困境的质疑也一直萦绕在微医身上,2021-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续亏损,累计亏损额达到82.59亿元。
过半收入来自医保基金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微医是中国唯一一家透过按人头及按价值付费的模式提供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
招股书显示,微医的主要收入来源分为AI医疗服务、数字医疗平台及其他。其中,AI医疗服务已经成为微医的收入支柱,2024年上半年,来自AI医疗服务的营收占比为79.2%。
AI医疗服务的核心业务平台是健共体。这是微医在2019年提出的一种创新合作模式,连接医疗机构、公共医疗保险基金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根据按人头付费的医疗保险预算获得资金,与医疗参与者分摊预算的盈余或赤字。
通俗的说法是,微医通过自建的数字化系统,对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开药等行为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基层慢病患者的健康指标,节省医保支出,并从结余中获得收益。
天津是微医的健共体模式的关键地区。2020年,天津市政府和微医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了数字健共体的创建之路。
在天津市卫健委和天津市医保局的指导下,由天津微医总医院(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在全市26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署基于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共识的智能专病诊疗系统,推动实施医保按人头总额打包付费、糖尿病门特健康主管责任制等,从而实现医保结余留用。
最初,微医和天津是选择了糖尿病病种进行试点。曾长期从事医保管理的专业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微医选择从糖尿病这个慢病病种切入是很明智的,糖尿病患者缺的是早期的筛查与管理。一直以来,都有相当数量的糖尿病患者因为治疗管理的缺乏,发展出在眼睛、肾脏、腿部的重度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等。一旦有患者出现类似情形,可能面临截肢、失明的困境,同时治疗费用也会飙升至数十万元。
“微医通过AI平台,促进患者的管理,只要减少上百个重症患者,就可以为医保减少上千万元的开支,这个策略是可行的。”他表示。
根据官方的统计口径,天津基层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合格率提升了33.7%,医保基金结余率超过25%。2023年12月,微医在天津市西青区将业务模式由单病种管理扩展至多病种管理。在此基础上,微医将多病种管理服务模式扩展至天津市其他三个区。截至2024年6月30日,健共体已在天津涵盖约90万名成员。
微医来自天津医保的收入也在近几年有了大幅增长。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来自天津医保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收入分别为0.39亿元、3.54亿元、10.32亿元,占当期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9%、19%和56.8%。
健共体模式的扩张已经成为微医未来业务的核心方向。招股书介绍,IPO融资将用于在天津及中国其他地区扩张健共体,比如未来3—5年在当地建立互联网医院,将天津经验复制到上海、银川、贵阳等其他大城市,用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及管理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健共体这种“To G”的模式深度依赖于当地政府部分的支持。微医在招股书中也提示了相关风险,称可能无法将健共体模式复制至中国其他地区。公司业务依赖于与各参与者的关系,尤其是医疗机构、医生、卫生部门及公共医疗保险基金等,若失去与任何参与者的关系或彼此关系恶化,可能会对业务和前景等造成不利影响。
上文中的专业人士还表示,健共体的主要收入来自医保结余,在医保支出紧张的当下,这类业务的收入很难保持高速增长。
且微医现阶段的亏损也与健共体模式分不开关系。微医表示,亏损是由于公司较早在中国探索创新的健共体业务模式,且业务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必须作出一系列投资以建立规模、扩大现有服务产品及开展新业务计划。未来将通过加强AI能力、建立规模经济及控制运营开支、推出高价值服务、降低采购成本等方式来支持可持续增长及盈利能力。
从美元基金到国资加注重仓To G业务的策略也体现在了微医的融资历程中。
自成立以来,微医共进行过13轮融资,在早期的融资轮次中以美元基金和知名VC为主。
在一级市场上,微医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早在2006年6月就拿到了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之后在2007年到2014年里连续完成了4轮融资(以交割日期计算),累计融资额达到5192.1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81亿元)。
2015年9月,微医的前身挂号网宣布完成3.94亿美元融资,由高瓴资本、高盛集团领投,复星、腾讯、国开金融等共同投资。与此同时,其将品牌名从“挂号网”升级成“微医”,整合旗下资源向“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进军。
当时正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巅峰时期,微医的背后已经站着红杉、高瓴、高盛、复星等明星机构。2018年5月,微医完成了重量级Pre-IPO融资,由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战略领投,融资额为5亿美元Pre-IPO轮融资。
当时微医的首席战略官陈弘哲透露,公司计划在2018年年底赴港上市。但直至2018年结束,都未见其递交招股说明书。直至2021年4月1日,微医控股才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2021年的IPO闯关以失败告终,这之后微医再没有宣布来自市场化机构的融资。2022年7月,微医获得了由山东国有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超10亿元战略融资。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的这笔融资估值与微医冲刺上市前一样,都是67亿美元。不少市场声音认为,山东国资的加注更多是一种“输血”行为,看中的是微医在数字健共体上的成效和前景。
微医的To G业务在山东布局颇深。2019年,微医与山东泰安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泰安市数字健共体和全国首家慢病互联网医院,即泰山慢病互联网医院。
此后,微医将健共体业务推广到山东全省16地市,2022年已经建设有50余家慢病服务中心,累计服务参保人1800万次,在线问诊人数超800万,服务慢病人群近200万人次。
微医还与山东省医保局等多部门合作,打造了全国第一个省级互联网大健康服务平台——山东省互联网大健康服务平台,由微医主要建设并运营。由微医助力山东打造的全国首个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联盟配套项目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已经成长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是山东着力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和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
从美元基金到国资加注,微医也从互联网医疗平台转型为重仓“To G”业务的AI(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但深度依赖政府部门合作的“健共体”模式能走多远,是微医需要回答的问题。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