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话数字化转型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10月28日,以“数字化转型、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为主题的数字化转型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贵州)大会暨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发布会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大会以国际化视角,邀请了来自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车集团、华为公司、中核集团等国际知名的产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对标世界一流管理,聚焦企业管理思维与发展趋势,包括精益数字化、工业4.0、智能制造等领域,解读产业趋势,分享在先进制造领域的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为参会者带来国际化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洞察。以下为部分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的发言和观点。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孙永才:以“数智+”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产业数字化已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新标识,出行智慧化也已成为人们的新体验。中国中车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唯一一家产业化集团,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孙永才以中车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为例,分享了装备制造业以“数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突出数智与创新融合,激活科技创新的新动能。中车基于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大力推动融合化创新,运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5G通讯、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加快轨道交通装备迭代升级,成功研制了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一大批智能、绿色、安全、舒适、便捷的智能化产品。北京冬奥会智能动车组被誉为国货之光;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中老铁路动车组实现跨境通讯网络的互联互通;雅万高铁开通运行,成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中车智能化产品已成为向全世界展示智能化水平的名片,成为沟通世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突出数智与企业融合,激活企业发展的新潜能。中车致力于打造数字驱动企业、搭建“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数字基础架构,完善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着力推动“三舱一体系”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控、供应协同、运维服务全流程链再造、全数据链贯通、全价值链联通,全面提升协同研发能力、精准管控能力、精益制造能力、精准服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营。目前,中车已建成了15个数字化车间,61条智能化生产线,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大数据、两化融合等36个试点示范项目。突出数智与业务融合,激活业务突破的新模式。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创造,探索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中车价值创造模型,搭建了中车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架构模式,实现了产品、配件、检修、服务一体化发展,以及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布局。成功中标墨西哥蒙特雷4/5/6号线项目、瓜达拉哈拉轻轨4号线项目和哥伦比亚麦德林80大道轻轨项目……今年,中车签订的国际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60%以上。中车产品已经服务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中国装备、中国品牌的优良品质和良好形象。突出数智与产业融合,激活融通共链的新生态。中车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投建中车大数据中心,着力提升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治理能力,为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数字生态。产品故障与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连接高速动车组4000多列,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0%。中车充分发挥“链长”带头作用,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绿色循环经济交易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1门户、7个子平台的应用架构,推动“四链一生态”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形成。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助力贵州成为人工智能的算力高地、生态高地和创新高地“以前说软件‘吞噬’世界,很多人觉得很夸张,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社交、出行、办公等软件。未来AI将重塑世界、颠覆现有的工作生活模式。”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环节,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以华为的实践案例阐述了AI在工业设计仿真工业、自检应用代码生产等研、产、供、销、服全流程的探索和起到的实质效果。在药物研发方面,华为云与西安交大合作,让大模型学习了17亿个小分子的化学结构,通过分子解码器生成超过1亿个新颖的类药小分子库,成药预测准确性提升20%,新药研发周期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大幅度提升了研发效率。除了生物药、化学药的研发外,华为还在进行中药大模型的研发。在港口智慧化运营方面,通过华为云的AI天筹求解器,让天津港的作业计划耗时从以前的24小时缩短到如今的10分钟,速度提升了144倍,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15%,堆场的翻倒率降低了20%,大幅度提升了港口的运转效率和作业效率。同时,华为云还让盘古大模型上到矿山,让煤矿智能化,盘古的矿上模型在全国8个矿井场景使用,覆盖煤矿的采、掘、运等,增加了1000多个业务场景;下到乡村,到贵州美丽的蜡染之乡丹寨,以前的蜡染朋友,白天做蜡染、晚上做直播,现在白天做蜡染,数字人可以24小时直播,帮助他们打开通路;在气象领域,盘古气象大模型可以提前更精准预测台风,更好防灾减灾,预训练的盘古大模型只需要在单台服务器上花5秒就可以给足精准的预测,以今年为例,各大台风的到来盘古都实现了精准的预测。……张修征说,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项目超过1000个,其中30%进入企业核心的生产系统,帮助客户平均提升了18%的盈利能力。算力是数字时代的根,未来30年通用算力和AI算力将实现100倍增长。国家东数西算的大战略下,华为在贵州建设了公司在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助力贵州成为数字时代的北上广深。张修征说,只有算力没有数据也不行。华为基于应用的时延和交互的要求,把华为内部90%的业务约2700个应用布局在贵州的数据中心。未来还将继续在贵州加大投入,把贵安云上屯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算力中心,助力贵州成为人工智能的算力高地、生态高地和创新高地。2021年,华为云全球总部落户贵安新区,成为贵州的本地企业。张修征说,华为云的发展、成长早已和贵州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得益于贵州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和非常优越的营商环境,华为云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高速成长。当前贵州省对数字化转型开放很多的场景,包括政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交通等,我们呼吁各位企业家朋友一起投资贵州、扎根贵州,一起在贵州打造出更多的场景化应用,并在这片大数据的沃土上开花结果。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区块链中心主任徐葳:贵州发展大模型要着重 做出更具性价比的推理和训练平台大模型开启了一个人工智能新时代,跟过去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大模型带来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但也面临着很大挑战,怎么能在短期内用起来?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区块链中心主任徐葳用众多案例和自身经验总结给出了答案。大模型为什么能落地?因为具有独特的技术能力。徐葳认为,第一个是自然语言对话能力。传统数字化转型实际上要让人变得更像机器,让人说机器可以听懂的话,这种情况导致很多问题,但大模型不会;第二个是过去没有看到过的能力,过去模型太慢、落地成本太贵,现在大模型看了企业的数据就可以总结规律,培训成本变得很低;第三个是大模型可以现场模拟推理过程,明白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或是训练不会做的事;还能自己生成代码,自己做统筹规划……徐葳认为,我国大模型和制造业的机会,在短期内是改造现有的流程,提升制造业企业在这个模块的竞争力。中国要想发展大模型,想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世界,机会在于下一代模型,并且知道新模型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东西是重要的。这是正向的循环,不光AI帮助制造业,同时也是制造业和各种落地的传统行业帮助AI进一步往前发展,这是中国能够在AI领域引领世界一个重要的机会。大模型怎么用?徐葳说,大模型可以辅助产品设计和研发,从概念阶段自动生成工业设计,进行场景模拟。因为生成东西特别快,可以重塑流程,把最终的客户引入到产品设计当中来,AI的自动生成领域使整个管理流程变得很短,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AI可以通过一些自然语言的交互,用理解上下文的能力读懂设计需求,极大地帮助大家管理构件库。在流程和数字化里,现在数字孪生、制造业的软件运营的管理工具非常的多,但制造业或者是其他行业面临的不是数据太少的问题,是数据太多了看不过来。另外,信息系统大企业可以做,但小企业做很贵,这些信息系统很多都是基于需求定制开发的,尤其跟AI有关系的系统有一个非常强的定制性,小企业用不上,整个供应链和整个环节就打不通。但是大模型能够非常便宜和快捷帮助构建信息系统,阅读各种各样的数据结构,能够推荐应该看什么数据,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需要看这个数据,是真正可以让数字孪生用起来的叠加模块。未来的制造更多是定制化,工业4.0都是定制化的制造,大模型可以起到作用,还可以让AI塑造不同的场景快速培训高技术的员工。贵州过去大数据做得很好,现在的大模型如何做?徐葳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贵州的优势第一是积累了很多数据,第二是积累了很多超大数据中心运维的能力,第三是聚集了很多行业的资源,比如机械制造行业的资源。现在着重考虑如何做出更具性价比的推理和训练平台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贵州具有性价比和国产算力的资源,再结合贵州对于数据、对于运维人才、对于运维能力的优势,还需要非常强有力、了解大模型全产业链的团队,实现跨越合作,这是推动大模型落地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经济学家、企业管理专家季晓南:需要多方发力 培养数字化时代的制造业人才在嘉宾专访环节,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经济学家、企业管理专家季晓南,就制造企业如何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人才、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挑战等问题给出了答案。季晓南认为,复合型人才各行各业都很短缺,在数字化赋能制造业发展上看,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人才短缺,包括普惠型人才的短缺。他提出,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共同发力,不能仅依靠企业。他认为,一是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如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人才资格认定,给予政策优惠等。二是企业需要加强与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三是社会化人才服务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社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在行业发展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推动行业发展,包括人才培养上能发挥积极作用。四是需要社会金融机构的支撑。“复合型人才需要政府部门、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共同努力,共同发力。”季晓南说,但要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点还是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在政府的指导下,跟有关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共同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他认为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赋能制造业方面的作用主要是示范和引领。示范作用体现在国有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进程方面发挥着表率作用。根据埃森哲的调查,中央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达到了72(满分100),这里面包括制造业企业,地方国企是57,民营企业是53。他认为,从埃森哲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数字化指数是低于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因为民营企业中虽然有诸如华为、比亚迪等数字化指数很高的企业,但由于整体基数大,因此数字化的平均程度相对较低。引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打造了众多数字化平台,其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可以登录这个平台,以数字赋能来共同提高发展效率以及协同发展的水平。二是国有企业建立了众多数据中心。三是中央企业在积极发挥“链长”作用。“链长”企业串起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中下游以及众多大中小企业。“链长”企业推进数字化,链上的其他企业要跟其配套,也需要相应推进数字化,如此便实现了在推动整个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上起到引领作用。季晓南认为,国有企业在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五大优势。一是企业十分重视。在中央相关政策的指导下,近些年,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步伐迈得较快,其中就包括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平台吸引力大。如国有企业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数量上几乎占到全国的1/3。三是有较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他提出,数字化一定要有应用场景,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这里的应用场景包括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承担了很多国家重点课题、重点项目,甚至大国重器,应用场景很丰富。四是人才培养较为系统化。他认为国有企业在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上,渠道与方式更多样化。五是给予突出人才充分奖励。(记者 李佳旭 丁明雪)
相关推荐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