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厂训练“打螺丝”业界加快商业化应用
人民网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孙博洋)近期,人形机器人成为继人工智能之后又一个受到关注的热门产业。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出台支持政策,设立产业基金,人形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投资风口。中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和生产国的位置。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等众多领域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大幅度增加。此外,除了工业机器人市场外,服务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涉及家庭服务、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公共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机器人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的特点,并且持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人形机器人公司魔法原子(MagicLab)负责人吴长征表示,相比传统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凭借其拟人的特性,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度更高,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任务和生产线布局,尤其适合 3C、家电等需要频繁切换产线的工厂工作,同时,高自由度、类人操作等特性,让人形机器人能够帮助制造业提高产线柔性,降低工厂部署成本。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年均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0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景。受访方供图12月2日,魔法原子(MagicLab)宣布人形机器人MagicBot已进驻工厂产线,进行多项作业训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发展要突破关键技术,集中在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突破“肢体”关键技术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吴长征表示,公司已具备机器人“大脑+小脑+心脏”全面技术矩阵和持续研发能力,基于AI对于数据训练、感知导航、精密操作等领域的研发赋能,可以更快实现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的转换,更快积累高价值数据,让机器人更快地学习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成长,最终于更多现实世界的场景中落地。据他介绍,目前进驻工厂作业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42个自由度,其双臂搬运负重最高可达20公斤,全身负重高达40公斤。机身采用高强度材料,同时进行了轻量化处理,以提升续航,目前其在连续执行行走、操作等动作下的综合续航最高达到5小时。业内认为,2024年是我国人形机器人量产化、商业化的元年。据统计,全国从事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上市公司超过80家。
相关推荐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