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发展人工智能三大建议
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2年实施以来,效果如何?今年以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工作专班,坚持执法检查和调查研究相结合,找出影响法规实施、制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痛点”“堵点”,助力深圳加速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用AI打造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记者获悉,结合深圳实际,调研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提出打造一批全国标杆应用场景、试点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探索“算力飞地”发展模式、开展基础大模型攻关等一系列产业发展“金点子”。
成效: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作为创新之城,深圳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前列,并逐步形成覆盖硬件制造、软件技术、终端产业等环节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去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200家,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
今年,人工智能升格成为全市“20+8”产业集群中的独立集群,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深圳AI发明专利申请量以1905件的成绩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深圳企业贡献了90%以上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深圳还组织实施技术攻关专项,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布局一批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绝大部分由创新联合体联合承担。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深圳各级研究平台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吸引了高文、沈向洋、罗智泉等一批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同时还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业,2023届本硕博毕业生达6800多人。
建议一:鼓励人工智能新产品在深圳“首发首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执法检查组也了解到当前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深圳市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底层算法和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
为此,报告建议,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扶持计划,重点支持分布式高效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新型基础研究架构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引导鼓励各类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在深“首发首秀”,支持在城市地标性区域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展示体验中心,不断放大人工智能产品的赋能应用。
建议二:支持基于行业大模型的场景创新
目前深圳市已累计发布73个“城市+AI”应用场景。执法检查发现,部分应用场景仍处于落地探索阶段。特别是工业领域应用场景偏少,企业智能化转型动力有待增强。报告建议发挥深圳“工业第一城”优势,加大对“AI+制造”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无人工厂,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伴随着ChatGPT的火爆,AI大模型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执法检查中,业内专家认为,深圳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坚实的产业基础、强大的资本实力,为大模型应用场景快速落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报告建议,强化政府引导,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开展基础大模型攻关。支持基于行业大模型的场景创新,率先以电子、汽车、医药等领域为切入口,面向行业核心共性问题,按应用场景总结制造经验,建立场景解决方案资源池,提高大模型基础能力和适配性。
建议三:积极探索“算力飞地”模式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执法检查发现,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深圳市在算力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报告建议,以算力供给为重点,启动“鹏城云脑Ⅲ”建设,支持各区、前海、河套等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布局智算中心,积极探索“算力飞地”模式。全面梳理盘点全市算力资源,加快启动建设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明确算力供给规模、软硬件服务要求、供给技术标准和支持措施,实现全市公共算力资源统一管理、协同调度与弹性分配。
人工智能在给发展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监管沙盒”是探索人工智能可控发展的创新手段,通过设立限定性条件,以真实用户为对象进行深度测试,降低监管不确定性。报告建议,在前海、河套探索试点人工智能“监管沙盒”,允许前海、河套探索建立数据跨境双向流动机制,使用符合国际先进产品标准或者规范的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努力营造包容、审慎、稳定、透明的行业发展和监管环境。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