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AI协议触动了最焦虑的一个职业,但我们没必要把焦虑升级
1、用AI取代作者?不仅太低估读者,而且太低估市场
番茄AI协议这个事儿,不仅有人在炒作情绪,炒作断更,还有人在炒作一个极限话题,网文作者会被取代,把社会焦虑再次升级。
但是,用 AI 取代作者的说法,这不仅是对读者的低估,更是对市场的低估。
在一些不了解网文的人眼中,网文人物塑造粗糙,情节简单,爽点无脑,套路固定,天然好复制。
所以他们认为网文模块可拆解利用,而人工智能算法擅长逻辑推理,适合创作网文。
甚至一些大模型领域的技术专家也持此观点,毕竟检索增强生成的算法擅长拆解套用。他们能在预处理阶段清洗分割文本,通过特征工程让模型更好地学习预测,甚至能将文本无限细分,提炼出无数人类难以察觉的套路,并将这些特征用于众多文本,从而快速将现有小说转化为素材以生成新小说。但这纯属想当然,是不了解网文市场的表现。
网文市场是极其细分的领域,读者口味难以捉摸且变化迅速。
用一个互联网圈容易理解的比喻,每个头部作者都是出色的产品经理,他们需不断去适应、挖掘读者喜好,将众多读者小圈子引入网文世界,长期更新维护作品,与读者建立情感连接,有时甚至充当销售角色,向读者哭穷卖惨。
去年看过《大奉打更人》的读者应记得,卖报小郎君几乎每天自称因更新过多而生病,这在读者群中都成了梗。只有当网文作者拥有 500 个以上固定付费读者,才能在这个圈子生存。
2.网文是精密服务业,完全不必担心被替代
再说一遍,网文写作是服务业。
批量生成的小说网文,如同批量生成的小程序,这都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东西。
不仅平台方缺乏持续投入的耐心,运营人员也不会投入足够精力,无法充分挖掘并且调整适应读者需求。如果一家公司真的投入这么多的运营人员去服务读者,那其成本不比养活网文作者少。
更残酷的是,网文圈并非二八分成,而是赢家通吃。扑街作者每月所拿保底钱并非来自网文创作收入,只是平台为维持生态投入的资金,或者说是一种非常高效率的运营资金。在西方成熟文学市场,商业作家靠读者养活,作品卖不出去就没收入,绝不会有靠出版社掏钱养活的情况。很多人以 J.K.罗琳举例,但苏格兰艺术协会给她 8000 奖助金是基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卖出 1000 本,她已证明自身才华和商业能力。在第一本书卖出前,她度过了很长的困苦时光。
创作网文属于相当细致的服务业。当年 19 岁的天蚕土豆创作《斗破苍穹》时,极具天赋地感知到那个时期读者的需求,将“莫欺少年穷”的套路写了几十遍,极其符合当时网文读者口味,一本书就赚了上亿元。
网文作者极其需要验证商业能力,但这一过程漫长,百万字作品往往要写一两年。在此过程中,大量有天赋的作者因生活和时间所累,在第一部作品爆发前就放弃。若未得到验证,作者又不知自己有无天赋,会不甘心和遗憾。因此,网文写作是让人容易绝望的职业。
就笔者个人经历而言,其实很希望番茄小说 AI 能尽快推出最起码能够实际使用的辅助写作工具,这远比网文社群里贩卖焦虑的诈骗型写作 AI 好得多。
优质的 AI 写作工具能帮助敏感、智慧、有天赋、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崭露头角,将百万字写作时间缩短至四分之一,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了解市场、沟通读者,早日创作出爆款作品。若一个人真无才华和敏锐度,也能通过AI写作工具,早日验证并抽身,避免在这上面浪费更多时间精力。
3、网文AI可能会取代谁?网文工作室。
在当前技术情况下,网文AI谁都取代不了。
现在的各家基础模型本身距离文学创作差得很远,更不要谈与读者同呼吸共命运,哪怕是OpenAI能够合作的也就是以传递信息为首要目标的新闻机构。
那么以后再发展发展呢?
最可能被网文AI取代的,也绝不是高创造力的网文作者,而是市场上本就已经泛滥的量产型网文工作室。
在没有AI的年代,这些量产型工作室就已经将部分网文作者推到一个非常畸形的位置。比如工作室会根据市场热度最高的作品,总结出一套爆款情节大纲,再通过大量招聘写手,填表格一样重复这种套路,在短时间内帮某些网站刷创作量。
在几乎没有市场监管的情况下,这是笔接近于稳赚不赔的买卖。但这种生意不仅是给读者喂粑粑,也是对一些新人创作者的伤害。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创作型工作室,一位所谓的"网文大神"带着学徒写网文,然后在正规网站撞运气发文,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在搞洗稿吃全勤。
这里也必须说一句,当前网文社区里流行的大量付费AI大模型写作工具,根本不是拿AI训练出来的,他们要么是洗稿骗用户,要么爬了很多稿子然后骗用户洗稿,这是抄袭工具不是写作工具,而且非常容易被官方平台的调色板发现,所有平台都不会容忍这种行为。
AI写作工具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破环了这种畸形的链条。
一方面,AI产量太大,工作室即便不用,他下面的工具人写手也会大量去用,会写出大量垃圾内容,只会加速模板套路的过期速度,客户不会再为此支付更多金钱;另一方面,只图赚快钱没有深度创作精神的洗稿作者,在创作端更没有优势,毕竟人家不洗都写得比他好比他快。
4、一次被过度放大焦虑的典型事件
番茄AI协议这个事儿,对于非网文从业者而言,更多的是感到疑惑。
去年第七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提到,国内一年能产生 3786 万部网文。从过去 30 年网文行业的发展来看,堆积的网文数量至少过亿部。
那么,不用当前正在写的网文训练,番茄小说 AI 的训练结果会差很多吗?
显然不会。番茄 AI 协议这件事受到了不应有的过度关注,被过度发酵了。
为何会被过度发酵?
这不仅受前不久百度萝卜快跑冲击武汉司机群体的影响,还有社会情绪对科技革命的不适应,更与网文作者群体的特殊性有关。
5、断更不值得
笔者曾在网文圈闯荡 4 年,写过百万字的扑街作品,只有个别作品能勉强挣钱,多数不挣钱。作为千万扑街大军中的一员,深知这个群体常处于焦虑之中,能深切感受到此次事件的冲击。
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群体是有些盲目自信和顾影自怜的,每天活在更新不足的恐惧中,也很害怕失去平台编辑的关注,更害怕迟迟不能获得市场的反馈,不能在网文作家这个岗位上持续挣到钱,即便再省吃俭用节省开销,最终也只能生存压力的逼迫下被迫转行。而且,很多人还有严重拖延症、焦虑成瘾综合症、腱鞘炎,关节炎,腰肌劳损等职业病,生活中没有重心,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一切。在这次焦虑下,什么样的人都能来倡议集体断更,把成千上万人长年累月的坚持更新看的太不值钱了。那现在是断更的时候吗?
网文作者群体实在是一个非常容易被焦虑击垮的职业,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贩卖焦虑的行业,更是一个容易被人引导焦虑的群体。
君不见,过去两年最挣钱的不是网文作者,而是教人写网文的人——真大神已经写文挣到钱了,他们懒得在这个事情上挣钱。
但是在这个话题中,笔者并不愿意一味炒作情绪,说一些把作品看成是孩子之类的话,此刻输出情绪对作者们没有太大意义。曾经的同侪们是时候直面人生的惨淡了。
这一轮 AI 科技革命冲击的并不只是国内,而是全球市场,整个互联网行业都不会放弃。对于此事,我们无法阻挡,只能适应。
在番茄AI这个事件里,我们不能说他们做的多么好,但已经非常正规,甚至是正规过头了才引发了一轮关注。
海外 OpenAI 和微软做大模型训练时,在网上抓取无数文章,单纽约时报一家就被抓取数百万篇,且两家都未打招呼。番茄小说AI还能提前把这件事说出来,明确告知自己旗下的网文作者要使用他们的作品,这已经是相当体面的事情了。再强调一下,网文平台推崇的都是AI辅助写作工具,它是不可能推出用AI取代作者,这是毁灭生态以及不符合业务策略的,这种东西逻辑上就说不通。
如何与网文作者们真诚沟通,如何把这个消息用一种更能够被接受的方法进行传递,如何照顾作者情绪?这是番茄小说作为平台,以后要认真思考,更人性化的地方。
但是对于广大网文作者来说,那真的是,断更不值得。
6.未来的年轻网文作者,也许是更好的AI使用者
AI时代如高速列车一样山呼海啸滚滚而来,不论是汽车司机这种体力劳动者,还是网文作者这些脑力劳动者,在时代列车面前都弱小的像一只蚂蚁。
区别只是,有的蚂蚁会在那里对着列车大喊,给我滚开,你没看到下面有人吗?
有的蚂蚁则会说,挡不住的,挡不住的,不管在哪个时代,站在列车上总比挡在列车前要容易多了。
AI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工具。番茄AI这类写作工具,未来会成为作者们新的笔杆子。
二十年前,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还有很多作家也表达了对网络文学的焦虑。他们排斥使用键盘写作,认为这种键盘文字写得太快,没有经过深度思考,文字没有灵魂。
十年后的今天,键盘就是作者们手里的笔。
当前作者们对AI工具的焦虑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一代人对于创作方式变化负责任的体现。
对读者来说,作者用笔、用键盘、用AI工具,他们无所谓,他们感受作品是在和作者本人的灵魂共振。
只要作者投入的内心力量不打折,这种感受也不会打折。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