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约|四位专家大论道:AI+手语识别,技术革新与应用前景|GAIRlive
在这个充满创新的时代,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
然而,对于那些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听障和聋哑人士来说,沟通的障碍依然存在。
幸运的是,手语识别技术的出现,为打破这一障碍带来了希望。这项技术不仅仅是一项科研成果,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听障人士与社会的沟通。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智能手机能够理解并翻译手语,那么与听障朋友的交流将变得多么自然。在医院里,医生通过手语识别系统与听障患者沟通,诊断和治疗将更加顺畅。
这些场景,正是手语识别技术所承诺的未来,但走向现实并非易事。
在这场研讨会上,我们将探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全球视野下的突破:在国内外,哪些学术团队和工业团队在手语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何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从理论到实践:如何从零开始构建并部署一套高效的手语识别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哪些技术难题,又是如何一一克服的?
AI的启示:ChatGPT、Sora等大型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模型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路径,对手语识别研究有何启示?
技术与现实的碰撞:从技术研究走向实际应用,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现实困难?如何将手语识别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听障人士的日常生活中?
跨学科的融合:手语识别技术的发展需要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如何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手语识别技术的进步?
伦理与隐私:在开发和部署手语识别系统时,如何确保听障人士的隐私得到保护?我们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伦理道德之间找到平衡?
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将在3月18日 晚8点~10点,举办主题为「AI+手语识别,技术革新与应用前景」的线上圆桌论坛。
本次论坛嘉宾有,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田英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苏剑波教授、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方昱春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倪兰教授,共同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的研讨会,更是一次关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交流。我们期待你的参与,一起见证并推动手语识别技术的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无障碍的社会贡献力量。
嘉宾介绍
田英利,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IEEE / IAPR / AAIA Fellow
田英利,纽约市立大学电气工程系和研究生中心计算机科学系的特聘教授。目前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医学成像分析和遥感技术。
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专业,1996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工作期间,她的面部表情自动分析和数据库开发研究获得了“FG2019时间测试奖”。随后加入 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并领导视频分析团队。
自2008年加入CCNY以来,她一直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帮助老年人、视障、听障等特殊人群。
苏剑波,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苏剑波,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研究领域是智能机器人理论与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机器学习与人机交互,多机器人协调等。
198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国家模式识别实验室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在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与控制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2000年起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2016年,依托上交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苏剑波成立了上海灵至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涉及智享生活、智能机器人、车载自动驾驶软件等,产品覆盖住宅、酒店、公租房、街区、医院、药厂、汽车制造等应用领域。2019年,灵至科技又联合成立了上海追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为全球7亿残障人士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倪兰,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倪兰,毕业于复旦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是中国大陆培养的第一位手语语言学方向博士。研究领域为手语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语言类型学等。
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上海大学)副主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手语和盲文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员,上海语文学会会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语委、中国残联、上海市语委、上海市残联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当代修辞学》《语言科学》《语言研究集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中国特殊教育》《残疾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Language Policy等刊物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多次参与撰写国家语委系列皮书报告,出版一部学术专著和两套教材。
方昱春,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
方昱春,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和人工智能应用。
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3-2004在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05年至今在上海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担任IEEE Shanghai WIE Affinity Group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委员。近年里,开展了人工智能和手语语言学、甲骨学、考古学、艺术设计学方向的交叉学科研究。研究了面向手语理解的多源视觉信息协同学习理论和技术,从数据集构建、手语孤立词识别、连续手语识别和手语视频生成四个方面探索自动手语理解的技术与应用。
讲座信息
主题:AI+手语识别,技术革新与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
1,《Multi-Modal Multi-Channel American Sign Language Recognition》
2,《专访纽约城市大学田英利教授:用多通道、多模态的方法「看懂」手语》
时间:3月18日,北京时间20:00-22:00
观看方式:「」视频号 与 「AI科技评论」 视频号同步直播加入专家群:添加策划人 吴彤 微信,备注“姓名+职位”,即可邀请进入专家群,观看此次线上论坛,实时交流与提问。
IJAIRR正在邀约论文和专题
《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简称IJAIRR),是由新加坡GAIR研究院与世界科技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
作为全球首本专注于人工智能(AI)、机器人技术(Robotics)以及基础科学交叉研究(Research)的期刊,IJAIRR致力于成为AI与机器人领域研究的权威发布平台。
IJAIRR欢迎各类研究论文、评论文章、短篇论文、书评以及专题(Special Issue)形式的投稿。
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在顶级AI会议上发表并现场展示,但缺乏长期沉淀平台的优秀论文。为了给这些论文及其作者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发表和推广渠道,IJAIRR现正积极邀约相关论文投稿。
(1)“如果您在本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的文章(或即将发表)不超过一年,我们将协助您稍作修改后在IJAIRR期刊上发表。
(2)如果您领导的团队在顶级会议上有多篇论文发表,并希望在IJAIRR上围绕特定主题策划一个专题(Special Issue),我们诚挚邀请您深入讨论合作事宜。
(3)如果您是顶级会议的组织者,并有意与IJAIRR合作,针对特定会议策划一个专题(Special Issue),我们也期待与您具体商讨合作细节。
IJAIRR期待与您携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的发展。
联系人:IJAIRR创刊主编朱晓蕊博士。
关于、GAIR大会、GAIR研究院(期刊和在线社区)的详细介绍,请阅读朱晓蕊教授的专访。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