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发创新之声聚创新之才汇创新之力成创新之果光明:科研经济生态圈起势成型

发创新之声聚创新之才汇创新之力成创新之果光明:科研经济生态圈起势成型

新火种    2023-09-22

  五载光阴,耀眼夺目。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揭牌成立,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荣使命。

  五度春秋,光明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科学城建设合力越发强劲,光明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具备坚实物质基础和显著比较优势。纵观近几年经济数据,光明GDP已突破1400亿元,年均增速8.7%,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创新动能澎拜。

  从偏僻农场成长为如今“科学之城”“产业之城”“人文艺术之城”“绿色生态之城”,其良好创业氛围集聚了20余支院士团队,引进、培养各类人才18.21万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2000人,以及科研院所人才突破5400人。

  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大科学设施守望科学城星空,高水平科技创新机构加速集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步履不停,原始创新蓬勃有力、科技成果高效转换、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以及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造就了独具科学特色的科研经济生态圈。

  源头创新

  打造科技服务业供给引擎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服务领域。光明区2023年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到,要加速集聚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知识产权、测试检验、专利认证等科技服务业。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前瞻性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引育大院大所与科研机构,并依托高能级创新载体培育了一批科技服务业机构和企业,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新业态加速集聚,成为促进光明区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8年—2022年,光明区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营收均实现倍增,营业收入增速21.2%;2023年上半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7.1%。

  截至目前,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设施正式入驻并向全球开放共享,鹏城云脑Ⅲ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国家超算中心二期土建工程加快推进,建成后将在智能通信、气象预报、类脑智能与计算等领域提供高性能超级算力服务支撑。

  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门户网站正式上线使用,开放爱思唯尔、科睿唯安等国际顶尖学术数据库,实现亚洲首个科技文献数字资源的城市级覆盖,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高水平科技情报服务。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获批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分别为质谱和石墨烯材料方向提供全链条、全周期计量测试服务需求。

  同时,省实验室多维度开展技术合作,深圳湾实验室与昌平、临港、广州国家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承接重大疾病防治、神经疾病研究、呼吸传染病研究等方面国家级科研任务。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为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微众银行、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提供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攻关相关服务。

  科学之光,闪耀未来。9月19日,在光明科学城建设卓越贡献奖表彰大会上,光明区提出,接下来,将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倾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完善全球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聚区,进一步集聚国际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创全市领先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峰。

  成果转化

  打造未来产业产学研示范高地

  8月29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河套深圳园区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为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重磅利好带来新的澎湃动能。

  在光明科学城规划“一心两区”里面,其中“一区”就是产业转化区,面积15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将建设生命科技、科学与科技服务、国际研发与先进制造业“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同时,还将建设公明、凤凰、马田、玉塘“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重点打造8个战略新兴产业、5个未来产业。

  走进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一楼,只见展厅里展示着柏垠生物、倍生生物、森瑞斯生物等创新中心孵化的企业创新产品。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经理袁海介绍,创新中心自2017年建设运营以来,聚焦合成生物学相关产业孵化,打造了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推动深圳在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和转化应用上高质量发展。

  位于光明区东北隅的光明生命科学园,极富科技感的五栋蓝白建筑与头顶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科技基础设施坐落于此。

  在一楼的脑解析神经成像及调控平台,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介绍了一台大型神经影像设备,这是华南地区首个11.7T超高场小动物MR系统,它可以在无辐射条件下提供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能在无创条件下对大小鼠、狨猴等生命个体进行分子水平的成像。

  同一层的另一房间内,国内领先的高性能大动物全身PET-CT设备也已调试完成,它将用于脑科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肿瘤研究、新药研发等。

  从创新中心起步,到提供卫光生命科学园、恒泰裕·华南医谷等高质量专业产业园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园,集中承载创新中心遴选出的合成生物关联企业,迭代形成“中心创新、圈层创业”综合体2.0模式,并推广到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仅用了短短三四年时间。

  这些是光明区打造未来产业产学研示范高地的缩影。未来3年,光明区投入超5亿元,全力支持合成生物、脑科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持续构建“科研—转化—产业”的成果转化模式;建设专业园区超40万平方米,集聚未来产业企业超120家,总估值超过410亿元。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打造“法律+规划+措施+政策”科学城全维度体系。作为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已于6月1日起施行,明确提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创新举措。

  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方面,联合深交所科交中心高质量打造全市首个标志性地域专区,为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平台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技术对接、成果交易等服务,打造多功能于一体的线上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4.4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36.9%,为2020年同期12倍,呈爆发式增长;专利授权总量累计6.46万件,年均增速24.76%,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金融

  打造科研经济新增长极

  9月20日,《光明区关于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对外发布,在科技金融业态集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科技企业发展、搭建科技金融生态,以及金融机构办公用房和专业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光明作为深圳市打造的3个科技金融示范区之一,有着科学城的“科技”加持,高品质城市环境、高科技成长企业集聚各类优质人才资源,金融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科技金融领域潜力巨大,正成为深圳发展势头最猛、创新创业氛围最浓的板块之一。

  8月30日,以“科汇新城`·逐梦凤凰”为主题的招商大会在光明区举行。会上,凤凰广场·光明科学城生产力促进中心引发强烈关注。据悉,凤凰广场项目定位为助力光明科学城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区域创新等,将结合光明区“科技+产业”发展新思路,打造集研发、办公孵化器、检测检验中心、轻型工业为一体的综合体,成为光明科学城生产力促进中心。

  与凤凰广场一路之隔的,一座近200米的超高建筑耸入云霄,双曲线流线设计辅以银白色楼体,如同巨型风帆矗立在光明核心区,这是光明区的新地标,光明科技金融大厦。

  “大厦总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由一座42层塔楼及3层裙楼组成,”光明科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光明科技金融大厦落成,正在面向全球招商”。

  据了解,按照“顶层资源、精准适配、龙头带动、价值集聚”原则,该项目联动凤凰广场将打造成辐射大湾区、面向全国的重要科学金融节点和资源枢纽,推动光明科学城先行先试,成为打通产业链、创新链、金融服务链的全区科创新支点,成为光明区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科技金融集聚地。

  为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早在2021年,光明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主要包括政策服务、企业评级、融资撮合、科技服务等功能模块,是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共享、资源对接的载体,可实现一站式的企业备案及补贴发放流程。

  就在今年,光明区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落地总规模100亿元的光明科学城母基金,落地总规模30亿元的光明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15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基金。同时,推出总规模100亿元的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包括小微企业助力资金计划10亿元、专精特新发展资金计划10亿元、领军企业培育资金计划80亿元,为光明科学城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全面布局

  打造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光明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基本制度,是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的重要方面之一。

  以立足光明、面向深圳、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格局,如何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样板?

  光明区集聚优势资源打造高效便捷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全市首创以“市区共建共管”模式建设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中心旨在紧紧围绕服务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目标,贯穿“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集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主阵地,主要规划提升专利授权效能、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培育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集中展示知识产权成果等六大服务功能。

  今年4月,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推出“光小知”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发布第一批共15项知识产权服务清单,建成一支知识产权服务管家队伍,全面摸排1000余家创新主体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及需求,为辖区40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管家服务,定制知识产权服务包150多个。为有效破解科技服务业企业融资难,光明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收益”原则,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让更多企业将无形“知产”转化为有形资产。

  2022年,辖区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41亿元,同比增长7倍,切实解决了企业业务拓展、研发投入等融资需求。同时,高智量专利开放许可平台已上线专利9000余件,促成专利开放许可成交210余件。

  支持重点行业开展专利导航分析和建设专利导航平台,是光明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又一项创新实践。以专利导航为新型显示、合成生物等产业的产业链延链补链固链强链、企业梯度培育与精准支持提供支撑。发布国内首个新型显示产业专利导航报告——《新型显示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及国内首个合成生物领域的专利导航报告——《合成生物自动化设施平台及其应用产业专利导航研究报告》。

  围绕光明科学城“8+5”产业集群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营,推动广东省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落地光明,也是首个落地深圳的省级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

  随着光明科学城建设不断深入,科研经济加快发展,光明多项知识产权核心指标呈现出数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

  2022年,光明区3种专利授权总量20350件,同比增长6.51%,增速全市排名第四,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14件,同比增长40.76%,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

  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梦无垠,当征星辰大海。光明科学城,发创新之声、汇创新之力、成创新之果,独具光明特色的科研经济生态圈已起势成势,正在为城市新一轮科学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焕新动力。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