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张振刚:需完善金融数据治理机制提升数字金融监管效能
当前,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推动发展数字金融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一环。
当数字金融站在时代“镁光灯”下,我们除了关注“完成时”,更应将目光聚焦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目前,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特点和新趋势是什么?面对哪些新机遇和挑战,怎样把握和应对?如何推动数字金融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助力数字经济?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把脉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谈成效】
数字化转型推动了行业生态创新和治理体系创新
广州日报:近几年,金融加快数字化转型,请问您如何评价当前的转型水平或成效?金融数字化转型包括哪些方面?
张振刚:一是银行服务智慧化程度明显提升。目前各大银行普遍将人工智能(AI)技术融合到金融服务流程和服务中,整合多模态交互、语音识别、自然语义理解、智能化知识库等,服务的敏捷性、丰富性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广州银行2018年成立金融科技部,成功推出“理财业务数字化转型系统”,有效提升资产智慧化管理能力。
二是金融数字化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其中五家已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广电运通为代表的广州数字金融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开展数字技术预见与创新研究,不断推进数币全链条应用,进一步共建数币消费生态,突出金融头部企业的领军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数据逐渐成为金融业的核心资产。银行业普遍应用智能化的数据服务云,有效提升服务能力。例如,农业银行先后发布了“兴农链客”数据产品,有效支撑供应链贷款、城镇化贷款等七大类乡村振兴金融产品;依托“兴农”系列数据产品,为 “富民贷”等线上信贷产品提供授信准入数据服务。
金融数字化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数字金融体系建设。要从顶层设计到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壮大互助共赢的产业生态。二是发挥数据要素核心功能。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据的安全和高效治理。三是加强数字化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对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业实施精准、全面、敏捷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
广州日报:目前金融数字化转型呈现哪些特点和新趋势?
张振刚:金融数字化转型推动了行业生态创新。以“金融+场景”丰富银行的场景生态,在场景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网点服务数字化,改变传统金融交易的单一渠道,建立了全场景、全渠道、全天候、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客户服务体系。数字人民币重塑支付市场格局,极大地助力更加公平和高效的经济形态建设,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应用模式。
金融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治理体系创新。一是数字化转型深入到金融机构业务全流程,重塑金融行业格局。二是推动数据治理体系创新,数字化使得风险形态、路径和安全边界发生变化,创新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治理,成为重要的监管命题。三是风险控制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风险管理前移,并融入全业务流程,水平不断提高。
【谈挑战】
加强金融科技共性技术和公共资源的开放合作
广州日报:在您观察看来,金融数字化转型面临哪些机遇和新风口,该如何把握?同时,又面临哪些挑战及痛点?如何应对和解决?
张振刚:金融数字化转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相关政策,全面部署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互联网+”转型迅速,为金融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应牢牢抓住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借助政策、市场和技术力量,积极强化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创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体验,建设数字化金融产业生态。
但是,金融数字化转型在业务数字化方面,业务与科技的耦合程度有待提高,应当深化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制机制,完善开放创新、共享共创、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在组织数字化方面,合作生态建设存在瓶颈,应建立统一标准的行业平台与组织内部平台,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增强组织的数字化能力;在产品数字化方面,客户开发渠道相对单一,数据对营销的赋能力度有待加强,应以金融科技赋能新的消费增长,促进产品线下与线上的有机融合,重塑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广州日报:调查发现,部分银行在数字转型方面仍舍不得投入,您怎么看这种现象?该如何改善?
张振刚:部分银行存在传统思维惯性,受组织刚性和思维惯性的影响,部分银行对新技术和新模式持保守态度。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部分银行因规模效益有限,导致试错成本高;同时担心投入后效果不明确,还可能引发业务中断或信息安全问题。内部人才培养成本高、周期长,外部市场数字化人才供不应求,导致部分银行数字化人才匮乏。
改善措施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数字思维。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是自上而下的一把手工程,要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稳中取进,做一项成一项。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安全泛在的金融网络,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海量的物联网数据支撑。建设先进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精确、高效的支持。三是加强产业生态建设。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示范效应。加强金融科技共性技术和公共资源的开放合作。健全互惠共享机制,建立平台共建、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标准共商、技术共用、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
【谈创新】
促进数字金融系统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互联互通
广州日报:数字金融也在进一步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在您观察来看,数字金融对数字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什么创新亮点举措值得推广?
张振刚:一是丰富金融业的业务内容和增强了服务能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的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数字保险、网络众筹和互联网理财等金融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提高。二是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进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用户的背景资料、消费偏好、兴趣社交等行为都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加以分析和挖掘,客户的需求可以被精准的识别和整合,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三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服务门槛,从而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数字金融能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缩短交易链路,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成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数字金融+产业”生态合作平台项目通过对接国产自主可控的底层联盟链,研发部署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系统,推动数字金融应用场景创新和加速落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可以基于“数字金融+产业”打造合作平台,建设产业生态,在特色领域支付、产业数字金融等领域挖掘“广州亮点”,充分发挥平台生态合作优势。
一方面,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场景中,要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数字金融系统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各产业数字化水平。另一方面,着力推进数字金融深度融入各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创新应用场景、融通产业链条、拓展新兴市场,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谈建议】
完善金融数据治理机制加强建设数字金融公共基础设施
广州日报:在数字金融更好地服务数字经济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痛点?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张振刚:问题与痛点方面,一是数据治理机制有待完善。包括数据安全和管理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有待加强,数据标准建设需要不断强化;二是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数字金融机构因资金和技术的不足难以构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金融平台的搭建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重复建设等问题;三是数字金融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有的数字金融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超过现有监管机构的适应能力,需要加强监管工作与实务实践相匹配。
应对措施:一是完善金融数据治理机制。加强立法与制度完善,厘清数据开放、数据共享和数据保护的安全边界,夯实立法基础,保障数据实现有效流通和运行安全的统一。二是加强建设数字金融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以及加强相关算力、算法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三是提升数字金融监管效能。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创新监管方法和工具,推动监管流程的标准化和线上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金融产业。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