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语音智能商业化迷局:ToB还是ToC,如何减少用户不安全感?

语音智能商业化迷局:ToB还是ToC,如何减少用户不安全感?

新火种    2023-11-20

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近日,微软斥资160亿美元收购智能语音技术公司Nuance的交易,已获得了美国反垄断批准。今年4月,这笔微软史上第二大规模的收购案的公开,给作为人工智能(AI)重要技术分支的智能语音赛道带来了不少关注。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听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郑方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商业并购常见,微软收Nuance对行业来说,实质上的影响并不明显。不过它确实给智能语音这个在外界看来“小众”的行业,吸引了一些关注的目光。

成立于2016年、对标Nuance的国产厂商声智科技联合创始人常乐认为,Nuance获得高溢价收购,是因为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语音技术和算法,还有数据方面的优势。

国内智能语音市场当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围绕智能语音领域创业的AI公司过得怎么样?智能语音的商业化应该如何破局?……这些关于智能语音广受关注的疑问,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学术界、产业界相关人士获悉,智能语音发展是目前AI领域发展相对成熟的分支,同时它自身又有很多分支,不同分支技术的成熟度各不相同。从技术层面来说,智能语音技术与多种AI技术的融合成主流趋势,而从商业层面来说,整体的商业化模式仍在探索突破过程中,在To C还是To B以及是否在底层做芯片、操作系统等转型路径中呈现明显的分化。

技术发展离不开市场“土壤”

语音识别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诞生了,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2009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语音识别精准率得到显著提升。2016年前后,由于“端到端”技术发展,语音识别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如苹果手机的语音助手Siri,以及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各种各样的智能音箱等。

在搜狐科技《中国创新公司100》沙龙讨论中,郑方指出,语音处理技术包含很多分支,如语音合成、声纹识别、情感识别、信号分类等,不同的分支技术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语音识别目前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口音、低资源语种等问题方面也存在很多待突破的技术难题。

郑方表示,“语音处理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土壤,用单一技术解决问题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市场真正需求的是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利用需求找到不同技术的融合方案去解决问题。”

常乐对此持类似看法,她表示“用户对于场景的需求远远不是一个交互方式改变的问题,对于技术公司来说,研发技术并不是为了‘自嗨’,而是帮助用户解决它的痛点需求。”目前,该公司发力的重点包括医疗大健康、智慧城市、智慧生活三个领域。

国内老牌智能语音巨头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认为,人工智能近十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算法、算力、数据三个要素,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了哪个都不可能取得目前的技术进步。对于语音技术来说,大部分场景和应用在这三方面都建立了较好的基础,不过还需要在两个层面突破,一是算法,目前语音技术还存在“难啃的骨头”,如前端的声学降噪算法、声学信号处理算法、麦克风阵列算法,以及角色分离、语义理解等,要实现语音技术的突破和长足发展必须攻克这些困难;一是数据,在很多场景下数据的采集和获取受到一些限制。

商业模式的探索路径

前瞻研究院报告称,中国AI语音识别市场参与者众多,产业上游主要是一些提供数据与云服务的企业,中游则主要为将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硬件及软件服务应用商,而下游行业应用更加多元化,如消费级(C端)市场主要应用于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慧教育、车载系统等,企业级(B端)市场则应用于医疗、公检法、客服、语音审核等领域。

常乐指出,目前广泛在家庭生活中应用的小爱、小度、天猫精灵等智能音箱,底层都运用了声智科技的技术。除了消费级市场的广泛应用,从To B领域来看,语音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比如该公司与Nuance都在发力的医疗大健康行业,语音识别技术在“银发经济”、慢性病症、医疗管理等场景都发挥着重要价值。

陈志刚则给AI创业公司提出了两条商业路径的思考,一种是加入巨头的生态体系中,消费市场往往被巨头所占据,成为其生态的一环,能够借助大量的用户规模优势拓展生长空间;一种则是利用核心技术做自己的创新。从难易程度来看,后者挑战更大,需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或者开创新的硬件品类,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并运用自己的技术来满足需求。

本报记者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语音识别公司开始向自研芯片、操作系统等转型。对于这种现象,陈志刚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趋势”。AI技术要落地,必然涉及平台——用什么样的载体、在什么操作系统上、有什么样的嵌入式硬件,这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AI公司从软件向硬件拓展、与操作系统做深入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与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何保障用户数据信息安全

在智能语音技术广泛落地应用的同时,不少消费者仍对个人数据信息安全存在担忧。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安全法》将在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如何保障用户的数据信息安全呢?郑方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首要的前提是,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的意识。当用户有了意识后,还要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保障。一是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数据安全法》出台对数据保护做了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行业性的标准规范也在起草与推动落地过程中。比如大众接触最多的智能音箱,没唤醒使用的时候实际上它也在“听”,哪些数据能采集、上传,哪些不能,上传的数据留存多长时间后必须销毁、是否需要征得用户明确同意等,都急需明确的规范。二是技术的保障,仅有法律规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技术的手段来阻止违法行为,从源头阶段就要实现从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到销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保障和防范。

陈志刚总结称,最终还是要从国家的监管、企业及行业的自律、技术手段多个角度来提升数据安全性,以减少用户的“不安全感”。

(编辑:吴清 校对:彭玉凤)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