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听障企业家入选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AI赋能手语翻译
11月8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证书颁发仪式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体会议上举行。今年,来自5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优秀青年入选该计划。
在入选该计划的青年中,有一位是在广州创业的企业家,广州音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广东省聋人协会监事长石城川,他在11岁时因病双耳失聪,大学毕业后创建了基于AI的听障群体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听障人士的沟通现状。如今,他已帮助100万听障人士“看见”声音。
在11月9日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论坛上,石城川在分享中表达了他对AI的期待,“我相信在AI等科技的帮助之下,全世界的听障人士都能够大胆走出去,打破学习和生活的壁垒,实现无障碍沟通,看见声音,拥抱梦想,都能够成为这个社会上最美丽的声音,能够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平等和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乌镇峰会期间,石城川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在采访过程中,他给南都记者展示了手机中的音书字幕系统——它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把别人说的话翻译成字幕显示在大屏幕上面,“这对我们听障人士来说至关重要,我们现在这套系统可以翻译300多种不同的语言,不但可以帮助到听障人士,还能帮助到外国朋友。”
南都:这是你第几次参加互联网大会?有什么感受?
石城川:这是我第一次来实地参加互联网大会,但我过去每年都在关注大会的相关新闻。因为我们是做AI赋能听障群体的,所以我这次比较关注人工智能相关的前沿进展。我们自己在做手语视频相关的算法,也关注到大模型的最新的进展,也许可以跟我们手语相关的研究进行结合。
我们开发了一套音书政务无障碍系统,运用AI技术帮助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前来办理业务的听障人士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让更多的听障伙伴能够走出家门享受各类公共服务。目前这套服务系统已经服务了全国数十家公共服务机构。
南都:音书政务无障碍系统是如何实现手语翻译的?
石城川:人工的手语翻译和AI的手语翻译相结合。因为AI的手语翻译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语音识别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它现在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准确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手语识别相对来说还处在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无障碍系统,现在还是采用人工的手语翻译和AI的手语翻译配合的方式来服务。
南都:AI的手语翻译难点在哪里?
石城川: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手语语料,因为训练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大量的数据。目前手语数据是不够丰富的。但我们团队是国内在这个方向上最有优势的团队,因为我们已经有100万用户,我们有基础可以去采集大量的精准的数据。
数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算法本身。现在大模型的算法,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这个领域。这些都意味着很大的研发投入。
我们做的项目,是典型的用最新技术赋能金字塔底端的群体,所以我们公司被称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产品成本很高,但是用户的购买力很低,存在错位,但是又不能不去开发,不能不去为这些群体服务。
南都:您还看好AI技术在无障碍沟通领域的哪些应用?
石城川:我们开发的第一款产品是一款听障人士专用的智能眼镜,通过这个眼镜可以把别人说话的声音翻译成文字,显示在眼镜上。而且听障人士打手语也可以用AI技术翻译语音播放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听障人士进行交流。但是我们这个创意过于超前,那时候智能眼镜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都还不太完善,尽管我们开发出了原型,也申请了专利,但它的重量太重了,续航太短了,外观也不够优雅,这个产品最终没有推向市场。
但是这几年我们也关注到有一些合作伙伴,他们也推出了这样的智能眼镜,也在跟我们进行合作,但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效果。
在智能眼镜上显示字幕是已经可以实现的,但是手语识别还存在很大的挑战。我们现在关注微型雷达技术,就是在眼镜上装一个微型雷达,你打手语的时候,这个雷达捕获你的手势动作,再将声音通过眼镜播放出来,这是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突破。
今年6月,我们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通过表决,这个法律规定了各类公共服务机构都应当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备和辅助器具,标注指引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服务。这个法律已经从今年9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联合更多的合作伙伴,将政务无障碍系统推广到全国更多的公共服务机构,这样我们能获得收入去投入研发。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