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驿站|诺奖得主:优秀的科研成果通常来源于看似很蠢的想法
11月9日,作为2023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特色论坛的首届顶尖科学家湾区论坛在广州开幕。论坛以“洞见未来”为主题,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得主和中国两院院士在内的9位顶尖科学家。
在演讲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分享了自己关于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他说,地球上有三种不同但是密切相关的智能——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和计算机智能。基于进化机制,生命从简单的单细胞演化成为了复杂的生命体,而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智能。而DNA存储了生命信息,形成蛋白质结构,折叠的蛋白质分子远小于未折叠的部分,形成三维结构,从而复制成为不同的生命体。
迈克尔提到,在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中,也有类似生物演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结构。
身为诺奖得主,迈克尔还分享了自己总结的获得诺奖的五个要素。首先是要有充足的研究经费,其次是不存在明显的官僚主义,而且要以小型团队为佳,并且受到了同侪的强大压力,最后就是团队成员们和诺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冠名经济与商业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在关于“人工智能的起源”的演讲中,还特意展示了自己手写的PPT,以表明这不是用AI生成的。托马斯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让人类变得更加智慧,而且正在改变包括科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发展。
萨金特认为,人工智能是由统计学、生物学、经济学以及物理学等几个方面发展而来,也是帮助人们突破自身去实现理解的领域。
“科技的突破是不可能被预测的,优秀的科研成果通常来源于看似很愚蠢的想法。”2015年图灵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名誉教授马丁·赫尔曼,以GPS、微型处理器等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突破在诞生之前都不被他人看好的例子,勉励科研人员即使不被看好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方向。
作为密码学领域的泰斗,马丁·赫尔曼表示,他自己在密码学上所做的一些研究也经常在得到回报之前就被同事们劝阻。他认为,突破性的科学技术在研究中得不到他人认可是常态。
顶尖科学家们的发言除了有对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的讨论,还有对生命科学领域新兴研究成果的介绍。
2022年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主任迪尔克·格尔利希介绍了纳米抗体(Nanobody)的研究现状。他表示,运用了纳米抗体技术的药物将在人类治疗病毒感染与败血病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圆桌论坛环节,顶尖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聚焦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上。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名誉教授乔治·斯穆特认为,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硅谷等区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有着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因此,在产业链的构建上会有更高效率。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尤里·涅斯捷罗夫曾经多次到访大湾区。他认为,大湾区有着非常好的科研氛围,而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汇聚了丰富的资源,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则提出,广州是一个很好的对外交往的窗口,希望能够制定更多有吸引力的科创政策,吸引更多年轻科技工作者到这里发展。
论坛由鹏瑞公益基金会、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主办。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