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参:核聚变领域前瞻性投资加速布局,商业化进程逐步推进
在科技创浪潮中,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正成为重塑经济格局、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创板日报》携手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ISTIS)重磅推出 “产业内参” 。该信息产品紧密追踪前沿动态与投资动向,通过精准数据、权威观点与专业分析,深度解读热门产业,助您提前掌握产业趋势。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多国主权财富基金加速布局清洁能源领域,重点投资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基础设施、碳减排技术等。这些基金的投资呈现出“技术多元、区域多点、资本联合”三大特点,展现出全球资本对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强烈关注。
核聚变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政策性资本和战略投资。虽然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相对较为平稳,但其战略意义已逐步显现,尤其是在能源安全和技术突破方面,国家及地方国资平台的提前布局展现出长远的规划和决心。
1、核聚变:能源革命的未来关键
核聚变通过将轻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结合形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从而产生热量,提供能量的过程与太阳的能量释放机制相同。相较于传统的核裂变技术,核聚变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较少,其所需燃料能够从海水中提取,从而为持续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该技术能够简化通向零排放电力的道路,减少对昂贵储能技术和电池系统的依赖,具有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潜力。
根据聚变行业协会(FIA)2024年7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4月,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累计融资已达71亿美元,连续三年快速增长,2024年公共资金投入达4.26亿美元,同比增长57%,显示出政府对公私合作模式的高度重视。目前,美国在全球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中仍居领先地位,占据FIA调查的25家聚变企业的半数以上。其他重要国家如英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各有3家企业入选,瑞士首次有两家企业参与。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法国也在积极布局。
技术方面,磁约束技术最为主流(23家),其他还包括磁惯性约束(5家)、惯性约束(9家)、混合磁/静电约束(3家)、磁惯性约束(3家)、介子催化聚变(1家)及非传统方案(3家)。同时,人工智能(AI)成为推动核聚变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等离子体控制、反应模拟、材料研发及系统优化等方面。尽管AI的应用潜力巨大,但仍面临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和跨学科协同等挑战。
行业普遍预测,核聚变将在本世纪30年代初实现聚变发电,70%的公司认为这一目标将在2035年前实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间表自2021年首次发布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表明行业正在按计划推进。在聚变发电的基础上,还需要足够低的成本和高效的能量转换来实现商业可行性,目前有18家公司预测在2035年实现商业化,另有13家公司预计这一目标将在2040年实现。
2、国际国资投资:英欧政府加速资本投入,强化技术突破
近期,英国和欧盟在核聚变领域的投资显著加速,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
(1)英国:“Starmaker One”基金注资,填补早期融资空白
4月3日,英国政府宣布向“Starmaker One”核聚变风险投资基金注资2000万英镑,作为首个由非美国国家政府参与的核聚变创投项目。该基金预计总规模达1至1.5亿英镑,由East X Ventures管理,专注支持核聚变及其供应链企业的早期发展。
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此次投入实现五方面目标:撬动私营资本、推动技术商业化、促进高技能就业、提振区域经济,以及提升行业全球竞争力,打造“牛津—剑桥增长走廊”聚变技术集群。
(2)欧盟:EIC基金首次参投,助力德国企业突破原型机阶段
德国初创企业Marvel Fusion于4月初完成5000万欧元融资,引入欧盟EIC基金、EQT Ventures与Siemens Energy Ventures的新投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激光聚变原型设施建设与关键技术研发,目标是在2032年前建成演示设施,并在2036年前实现商用化。
此次EIC基金的入场尤为引人注目,EIC基金作为欧盟“地平线欧洲”计划下的政策性资本工具,定位为“欧洲版淡马锡”,聚焦支持战略科技自主与前沿创新。
3、国内国资投资:加大对核聚变领域的资金支持
自2023年以来,国内各类国资平台和政府资金不断加大对核聚变领域的投资力度,随着该技术的逐步成熟,相关企业和项目也迎来了更为强劲的资本支持。尽管聚变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挑战,商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资本的持续推动为相关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中国聚变能源公司获增资
2025年2月28日,中国核电与浙能电力先后发布公告,拟通过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投资金额分别为10亿元和7.5亿元。
(2)聚变新能:国资注资60亿元,快速跻身独角兽行列
2024年6月,成立仅一年的聚变新能成功获得国资近60亿元的投资,新增股东包括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与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多个老股东也参与了增资,其中除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以外,其余资方均为安徽省地方性国资。通过这笔增资,聚变新能的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高的商业核聚变公司。
该公司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提供技术转让与授权,
(3)星环聚能:两轮融资持续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
星环聚能于2024年3月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海知识产权基金、华成创投、和玉资本、中科创星等,其中上海知识产权基金和中科创星均有国资背景,分别为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
2022年6月完成数亿元的天使轮融资,主要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昆仑资本等。其中,昆仑资本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旗下的投资平台。
该公司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聚变实验室。
(4)翌曦科技:地方平台合力推动核聚变商业化
翌曦科技于2025年4月获得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由复容投资领投,昆山高投、福道乐呈、闵行金投等机构跟投。其中,复容投资是由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发起设立的科技金融与创新创业平台,昆山高投是由昆山地方政府设立的投资公司,闵行金投是上海市闵行区国有投资平台。
2024年10月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由上海道禾、华控基金联合领投,锡创投、成都空港共同参与。其中,华控基金由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发起,锡创投是无锡市政府设立的国有投资平台,成都空港则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经济区的国有投资公司。
2022年9月完成5000万元种子轮融资,由中科创星领投,合力投资、泓昇基金等跟投。其中中科创星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发起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该公司是一家源自上海交通大学高温超导团队的企业。
(5)瀚海聚能:私募资本助力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研发
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方包括华映资本、厚实基金与奇绩创坛。该公司专注于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研发,旨在推动核聚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资方均无国资背景。
该公司核心成员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物院及ITER等顶尖科研院所。
(6)能量奇点:科技巨头联合投资
能量奇点于2023年4月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金额接近4亿元人民币,由米哈游与蔚来资本共同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蓝驰创投跟投。截至目前,能量奇点累计融资近8亿元,投资方包括ENLIGHTENMENT、米哈游、蔚来资本、云和方圆、黑门股权基金等,资方均无国资背景。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ISTIS)-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