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认识智能战争:“智能化”与“无人化”

认识智能战争:“智能化”与“无人化”

学习时报    2025-03-26

智能战争作为现代战争发展的最新方向得到广泛认可,但到底什么才是“智能”战争,智能战争与“无人战争”“机器战争”又有什么区别,现在还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技术还被人类掌握,智能战争永远不会成为人工智能所控制的战争,那么智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

人工智能的加入不会改变人类战争的本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上映了很多以“人工智能发起战争”为主题的科幻灾难片。在这些电影情节中,一般是某个被人类政府赋予了国防或社会治理职能的人工智能具备了自我意识,并得出“反人类”的结论,进而发动消灭或征服人类的战争。虽然从技术上讲,在人工智能技术足够成熟且被赋予了足够的资源和权限的情况下,类似事件的可能性似乎存在。但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成长是需要大量算力和数据进行长时间培育的。既然是剧作家都能预见到的威胁,又有哪个负责任的国家会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并授权这种危险的人工智能呢?

战争是人类群体之间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人类社会纠纷最暴力的手段。在现代国家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和外交的最极端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从这个角度上看,即使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改变战争的形式,人仍然是战争的主体,并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而退出智能战争。

同时,因为战争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群体之间的纠纷,所以摧毁敌方装备和设施、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人类)的战争手段也不会改变。战争的目的仍是以暴力手段迫使对手屈服,因此,即使大量使用智能化武器装备,但无论在战略和战术上,战争打击的首要目标也仍然是“人”而不是机器。当然,这种打击不只是局限于人的身体,更重要的目标是作为对手的“人”的意志。不管智能战争在形式上有多么复杂的变化,其本质始终是人类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与竞争。

人与人工智能的协同需要从体系视角认识

“体系化对抗”是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体系,是由多平台、多系统构成的能够高效协同的有机整体。体系因为始终对先进技术的发展保持充分开放,因而是持续演进变化的,这是体系区别于系统的基本特点。

体系化对抗,会追求通过对手不具备的能力而形成的不对称优势取胜。因此,体系化战争的根本思想已不是战争双方以火力装备和有生力量的基本对等消耗为基本战争方式,而是通过构建复杂又紧密联系的作战体系,尽可能利用自身体系的特有优势,追求以不对称力量摧毁对手。智能战争的出现只是体系战争的一个新阶段而已。在此视角下,智能战争方式的演变,正是作战体系中人与机器根据各自优势,持续改变任务分工的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但是如前所述,智能战争仍是人类群体之间的战争,人的主体属性不能被抹杀,因此有些任务必须由人担负,不可能被智能机器替代。比如战争规模的升级和扩大等战略决策问题,就不会交由人工智能决策。同理,人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必然是基于各自优势进行分工的协同。因此,在一些战争岗位上,人工智能是可以占据主体地位的。当然,对于智能战争的设计与控制者而言,需要深刻把握好作战效率和体系安全性的辩证统一。总体而言,人类应牢牢把握需要担负政治与人道责任的决策环节。而人工智能的优势是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以及承担危险工作不会造成有生力量损失。

前线战场 “无人化”必然是智能战争的趋势之一

尽管智能战争仍是人类群体之间的战争,但是前线战场的“无人化”却是战争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共同形成的一个必然结果。虽然在近年来的武装冲突中,以多品种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装备已经大量投入使用,但真正的“无人化”战场尚未出现。目前的作战无人机大部分是无人驾驶装备,其作战响应行为依赖的是远程遥控操纵,还很难被称作是真正的智能装备。这类装备依赖长距离实时信息通信,存在被干扰和切断通信的弊端,在智能技术逐步成熟后必然会被取代。

真正的智能武器是可以自行完成“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行动闭环的智能机器。当这种智能武器装备成规模走入战场,人类士兵就必须从一线战场退出。能够大批量投入战场的智能装备,必然是具备“去中心、自组网、分布式决策”特征的集群智能武器。如果人类士兵混入其中,人类不能如机器一样实时快速、精准地与机器传递信息,相较于智能机器间的高效协同,人机协作必会降低集群整体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人类相对于机器是战场上的高价值目标,会在战场上形成不对称劣势,必然会成为敌方优先攻击的对象,给己方任务开展带来严重制约。所以除非是一些必须有人类参与的特种任务,智能战争时代的战场一线必然呈现出明显的“无人化”特征。

智能战争中存在多样化的机器智能

即使在部分武器装备研发者中,也存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偏见,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过高地估计了战场上OODA行动闭环对智能的要求。在自然界里,人类并不是唯一会进行战争的生物,蚂蚁和一些群居哺乳动物都曾被观察到明显的战争行为。特别是蚂蚁这种无智能生物,展现了其群落之间可以进行数以百万计个体参加的战争。蚂蚁打架看似对人类危害甚小,那是因为其大小与攻击能力局限所导致。在蚂蚁的战争中,每个参战的蚂蚁个体都独立完成了OODA循环,从智能需求上看,扣动扳机并不比撕咬和蜇刺更复杂。

需要认识到,智能战争中参与作战的人工智能必然不会只有一个。就如同现代战争体系中需要大量专业技能不同的人员开展合作一样,指望靠一个人工智能实施整个战役的想法既不现实也是极其危险的。科学家的确可能基于战场博弈理论与大量模拟案例培育出能更好识别敌军欺诈手段的决策辅助智能,但其作用只是给指挥者决策提供参考,避免陷入对手的战场欺诈,而绝不会被赋予指挥权限。此外,情报分析与派发、后勤智能保障等诸多方面都会形成专业的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如果人类士兵不能从一线战场撤出,这些智能装备整体发挥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因为以无人对有人,大幅降低自身有生力量的损失风险,必然是智能战争技术发展追求的最大不对称优势。

智能战争的演进过程中智能化是基础,无人化只是战场表象。大量智能装备投入一线战场,必然要克服显而易见的大集群算力负担问题、实时长距离通信的安全性问题,以及关键节点被摧毁带来的整体瘫痪等问题。所以,前述类似蚂蚁行为机制的、具备“去中心、自组网、分布式决策”特征的集群智能武器,无疑就是一线作战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