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对话科创家|国科光明刘晓光:从“替代进口”到“定义标准”,国科光明的医疗科技征程

对话科创家|国科光明刘晓光:从“替代进口”到“定义标准”,国科光明的医疗科技征程

新火种    2025-03-06

医疗装备是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沈阳国科光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光明”)自2020年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打造了沈阳健康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并建设了辽宁沈阳医疗器械中试基地。凭借这些举措,国科光明不断推动创新成果的涌现,形成了强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国科光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核心团队的努力。公司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骨干,成立之初便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凝聚力。作为中科院体系内专注于医疗器械中试平台建设的科技企业,国科光明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落地的跨越式发展。公司创始人刘晓光,这位兼具科学家思维与企业家魄力的东北人,以“医工结合”为核心理念,将苏州医工所的创新基因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积淀深度融合。本次科创沈阳频道对话国科光明总经理刘晓光,探寻其背后的创新密码。

破局:从实验室到手术台的创新突围

“医疗科技创新的本质,是用工程化思维解决临床痛点。”刘晓光回忆起创业初心。2018年,已在苏州医工所深耕多年的他注意到一个令人揪心的数据:国内三甲医院的高端眼科设备国产化率不足15%,进口设备高昂的价格与复杂的维护体系,成为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的瓶颈。

这个发现点燃了刘晓光的创新热情。他带领团队系统梳理了东北地区的医疗产业生态:沈阳有何氏眼科、兴齐眼药等企业,长春光机所在光学领域积淀深厚,哈工大、东北大学等高校的机械设计学科优势显著。“我们就像在拼一幅创新拼图,要把这些分散的优势要素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

2019年,当沈阳市政府向苏州医工所抛出橄榄枝时,刘晓光敏锐捕捉到创新机遇。他带着“医疗光学装备”“智能内窥系统”“细胞病理诊断”三大技术方向北上,在浑南新区创建国科光明。这个充满寓意的名字,既暗含“通过眼睛探索光明”的眼科诊疗使命,也寄托着“以科技创新照亮生命健康”的愿景。

成立之初,国科光明创始团队仅有4人,又要面对疫情的困扰,可谓困难重重。但国科光明一边招兵买马,完善管理和科研团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一边依托苏州医工所科研力量,开展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目前,团队人数达到60余人,均为硕士或以上学历,其中科研人员占比近90%。

在技术路径选择上,团队展现出科学家的战略定力。面对当时火爆的AI医疗赛道,他们选择聚焦更基础的“光学+机械”底层创新。“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必须达到99.99%,这需要十年磨一剑的专注。”这个能通过鼻腔实施脑胶质瘤手术的超声导航系统设备,从原理验证到工程样机耗时三年,仅探头封装工艺就迭代了47个版本。

攻坚:破解医疗科技转化的“死亡之谷”

2021年的寒冬,成为国科光明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新冠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企业账户余额一度跌破50万元。“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什么叫‘科学家办企业’。”刘晓光回忆道,在实验室里游刃有余的科研团队,突然要面对工资发放、设备维保等现实压力。

危急时刻,团队的技术储备成为救命稻草。他们将正在研发的超声晶状体手术导航系统技术包,以“成本价”转让给杭州某医疗企业,换来千万元级“救命资金”。这次经历让刘晓光深刻认识到:“医疗创新不能只做‘阳春白雪’,必须建立市场化生存能力。”

由此,国科光明形成了独特的“三螺旋”转化模式:

一、临床需求导向:与何氏眼科等医疗机构建立“创新联合体”,医生提需求、科研团队攻技术、工程师做产品

二、中试平台赋能:建成东北医疗器械中试基地,提供光学设计、机械验证、法规咨询等全链条服务

三、梯度转化策略:针对三甲医院开发4K荧光内窥镜等高端设备,面向基层医疗研制便携式病理诊断仪

在细胞病理诊断领域,这种模式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团队研发的全自动细胞病理诊断流水线,将传统病理检测的48小时流程压缩至2小时,通过AI辅助诊断使准确率提升至98%。这个项目不仅获得厦门迈克奥迪的千万元投资,更创造了“沈阳研发-辽宁转化-全国应用”的示范案例。

筑基:打造东北科创的“人才磁极”

走进国科光明的研发中心,这个60余人的团队里,既有哈工大毕业的东北籍工程师,也有从中科院体系回流的技术骨干,更不乏放弃南方高薪加盟的年轻博士。

“人才战略是我们最核心的创新基础设施。”刘晓光分享了他的“梧桐树计划”:为博士提供三室一厅人才公寓,设立“创新容错基金”鼓励技术冒险,推行“科学家-工程师”双轨晋升机制。这些举措使得企业人才流失率长期保持在5%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2023年启动的“东北籍科学家回归工程”中,国科光明展现出强大吸引力。来自清华大学的激光技术团队、中科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相继加盟,形成了跨学科交叉的创新生态。“我们正在证明,东北不仅能留住人才,更能成就人才。这个眼底成像设备项目的核心算法正出自某位从深圳归来的辽宁籍工程师之手。”

总经理刘晓光表示:“我们在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创新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开发新产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我们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拥有一支战斗力十足的团队,光学、机械、电子、算法和软件等多学科人才交叉融合、协同共进。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突围:构建开放创新的“雨林生态”

面对医疗科技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刘晓光提出了“开源创新”理念。国科光明联合中国医科大学、东北大学等机构,搭建起医疗器械创新联盟,将原本封闭的实验室变成“共享创新平台”。在这里,临床医生的一个创意可能转化为创新产品,高校的某个基础研究成果能找到应用场景,甚至竞争对手的技术短板也能获得针对性解决方案。

这种开放胸怀在神经内窥系统研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团队在经鼻入路手术导航技术上遇到瓶颈时,他们并未选择闭门造车,而是联合长春光机所的光学专家、哈工大的机械团队共同攻关,最终创造出兼具柔性与精度的神经内窥镜。该设备可将脑部手术创口缩小至3毫米,使患者恢复时间缩短70%。“我们要让沈阳成为医疗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更有滋养万物的创新生态。”

致远:向着“普惠医疗”的星辰大海

国科光明专注于国产先进医疗器械的研发、工程化及成果转化,聚焦于眼视光学、高端医疗装备、医用机器人和生物材料四大领域。公司正积极开展多项前沿项目研究,包括共聚焦内窥镜、消化道超声内窥镜、全自动细胞病理诊断一体机以及眼睛生物参数测量仪等,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辽沈地区医疗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公司还搭建了具备光、机、电调试测试能力的实验平台,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其中,全自动细胞病理诊断一体机作为国科光明的旗舰产品,是从细胞病理学角度出发的全自动诊断设备。

2024年-2025年,国科光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拳头产品——全自动细胞病理诊断一体机已于上半年推向市场,获得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反馈。此外,公司还在眼视光学、高端医疗装备、医用机器人和生物材料等领域持续开展项目研究,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推动辽沈地区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未来,刘晓光展现出清醒的认知:“医疗科技创新没有终局,我们正在从‘替代进口’走向‘定义标准’的新阶段。”随着细胞病理诊断设备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神经内窥系统启动全球多中心研究,国科光明正在攀登一个个新的技术高峰。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