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颠覆性技术、增资投资平台!上海国资大动作频频
《科创板日报》2月18日讯(记者 陈美) 蛇年伊始,上海国资动作频频。《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上海先是成立了一支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紧接着,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的子公司完成了增资。
春节前,上海国资就已发力: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策略发布;上海科创基金与新老投资人签订上海科创三期基金合作意向,规模有望达200亿元。
世界院士专家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吴高斌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上海作为科创先锋城市,当地国资借助硬科技投资手段,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成立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和增资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都是为了在支持未来产业和颠覆性技术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高地。”
聚焦6大领域,上海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来了上海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由临方投资和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相关主体作为主要发起人,主要聚焦能源低碳、先进制造与未来交通、科学仪器与新型试验系统、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与芯片、智能技术等6大颠覆性技术领域。
作为LP之一的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体系的核心节点,主要负责长三角区域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发现、遴选、管理和服务,加快构建“联合研究院+基金+孵化器”模式。
2024年,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出手了第一笔投资:以155万元的出资额认缴武汉迪鹏科技创新有限公司(简称,武汉迪鹏),占股31%。股权穿透显示,武汉迪鹏的大股东为武汉武创院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武创院)。
武创院也是一家聚焦颠覆性技术的国企。2024年,其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了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此次,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出手的武汉迪鹏,在2024年就获得了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拨款的500万元经费。
东方企业创新发展中心特邀副理事长高泽龙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颠覆性技术培育上,上海具有科研资源与人才、产业基础与生态、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
高泽龙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上海汇聚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例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以及上海科创中心、张江实验室等,这为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颠覆性技术上,上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尤其是合成生物学、AI for Science、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高泽龙认为,在最后的落地上,由于上海经济发达,金融、交通、医疗、制造等多个领域均为颠覆性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2024年6月,上海市科委制订并发布了《上海市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上海市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这半年来,已完成了生命健康、未来能源、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一批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布局,培育、引进多家了科技企业。
上海创业投资增资至50亿元,上海国资持续发力除了有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的成立,近日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创业投资)注册资本也由11.3亿元增至50亿元,增幅约342%。
该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信息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也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2400万人民币增至38.94亿人民币,增幅16125%。
股权穿透显示,上述上海创业投资由上海国投间接全资持股。上海国投作为上海国资的重要代表,在支持技术创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就在2月12日,与上海国投相关联的上海海迈先导零部件材料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达40亿元。
一位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总资产超千亿元的上海国投,是上海国资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涵盖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多个专项及子基金。“最新增资的上海创业投资,是上海国投布局早期投资的一环,主要发现和挖掘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
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作为GP,上海创业投资直接出手了20个项目,包括上海上创超导、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睿励科学仪器、上海超导科技、博科资讯等公司;作为LP,又出资了浦东科投、蓝湖资本、海望资本、钟鼎资本、复星国际等。
底层资产分析显示,上海创业投资所投项目,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企业服务、生产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
贝恩创效管理咨询总监潘俊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从上海国投主导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来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在上海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以人工智能为例,上海拥有众多国内领先的智能算力平台和大模型语料公司,诸如MiniMax、阶跃星辰等注册地均在上海,推动语料技术攻关和服务大模型迭代研究。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以上海国投为代表的上海国资,在上海的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其作为引导者,通过设立各类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未来产业和颠覆性技术领域,以撬动更多资源;其次是稳定器,在创新项目早期风险较大、商业前景不明朗时,国资作为耐心资本,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了;最后是推动者,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搭建产业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上海国投生态体系中的未来产业基金, 其投资策略之一就是构建全球化人才社区,在开放创新的平台下,支持更多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以及颠覆性产业的技术创新。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