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育新业态“2023教育盛典”向新而行重塑教育之力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情况如何?AI+教育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哪些挑战?12月14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联合主办的“新浪 微博2023教育盛典”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和教育从业者共同探讨AI浪潮下教育、教学新趋势、新变化。
变革中的未来教育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开场演讲中指出,教育必须因时而变,顺应时代的需要。但变革中的未来教育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技术手段和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手段,但是育人的目的不会变,教育传承知识、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变;二是处理好线上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关系。信息技术不是来取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传统教育中有效的方式要继承;三是处理好虚拟和现实的关系。虚拟世界引入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感受到更广阔的世界,但现实是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亲身体验、开阔视野、增加智慧。
AI+教育对未来人才培养提供多重路径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和政府部门关注和推动的热点话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王本中介绍,在国家层面,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课程列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三个层次。与此同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也规划了小学、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在上海徐汇区教育局指导下,未来科学城校外人工智能课程中心已经落地实施,为人工智能人才早期培养贡献力量。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的AIGC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未来需要怎样的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提出了“四能教育”的理念,即低能到高能、单能到多能、多能到超能、超能到异能。借助AI,学生能迅速学会创作绘画、乐谱、雕塑的二维图像等。沈阳表示,实验室搭建了一个用于AI教育教学的平台,盼望与全国高校及中小学探讨,寻找到运用AI进行教育的更好路径。
后“双减”时代,做好教育“加减法”
在论坛环节,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罗德宏与北京十三中党委书记、校长唐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邀项目研究员韩谨,北京舞蹈学院资深教授、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素质素养综合发展委员会会长张朝霞,围绕“后‘双减’时代的教育‘加减法’”展开对话。
唐挈认为,家校关系要做到“三减三增”,即家教关系减少分歧,增加培养学生命运共同体;减少感性,增加培育孩子理性的因素;减少功利,增加对一些慢变量的关注,例如良好习惯、意志品质等。
在孙宏艳看来,“双减”之后,父母要给学生加睡眠时间,促进孩子情绪、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提升免疫力;其次要加运动,培养孩子更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再次要加劳动,引导孩子通过劳动学会感知;最后还要加休闲,研究发现,孩子如果有自主休闲的时间,更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作为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同时也是教育博主的韩谨,分享了3个孩子的教育经历。在她的倡导下,设计出了移动的村庄,让孩子和父母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增强适应性和人际连接性,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张朝霞则建议,要给学校、学生、家庭以及各种教育机构准备的时间,让孩子慢慢地长大。
(郑祖伟 张梦媛)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