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看起来很美?
2018年是人工智能元年,教育和人工智能结合充满更大的变化,教育企业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并提升用户体验?在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真格基金合伙人郑朝予、流利说创始人兼CEO王翌、一起教育科技联合创始人肖盾、乂学教育首席执行官周伟、三好网总裁余敏、好未来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杨松帆在主题为“AI+教育”的圆桌论坛上,共同探讨了AI+教育的应用与未来。圆桌讨论以问答形式呈现,以下为圆桌讨论内容整理:
主持人(郑朝予):我们有请各位嘉宾分别上台,介绍一下他们企业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在教育环节提升效率改善用户体验。
王翌:流利说是2012年9月创立,今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我们自认为是第一个“AI+教育”的上市公司。本质上我们认为学习有两个不变的核心需求,第一个是个性化的需求;第二个是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没有效果无法谈效率,有了效果,效率也是可以不断提升的。我们在2012年做了一个判断,觉得通过数据驱动个性化的学习产品蛮有做头的,就沿着这条路一直在做。第一,我们认为英语是比较核心的AI能力。我们从构建ToC的产品开始,就收集很多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打造了业界第一款交互式AI老师产品。第二,从2016年6月份开始,我们就开始启动两个公益计划,一个是智能英语云课堂,一个是乡村教师赋能的计划,针对于偏远山区孩子们和老师们,免费输出我们的AI老师产品。目前支持4000多名乡村孩子和1700多名的乡村老师。我认为这是非常典型AI学习产品。
肖盾:我们从2011年开始创业,一直希望把教育和科技结合,促进教育体验变得更美好。我们从小学英语作为切入点,中国小孩学英语学很长时间,实际上都是听说方面有一定挑战。当时我们提供特别的技术解决方案,就是学生听一遍英语原音输入,小孩跟读,电脑给实时反馈。比原来老师布置英语听说作业读三遍,家长纠正,效果要好。随着发展这个场景走到今天,我们在有限条件内做人机对话,小孩可以跟AI老师去讲,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听说的体验和效果。我们理解未来的教育变化、教育变革和人工智能本身有很大关系。因为人工智能的发生,所以我们未来人才的就业需求会发生变化,将从原来的知识更多转向知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主持人(郑朝予):下面这位刚好在知识图谱建立、计算引擎算法这块做得非常好,有请乂学教育执行官周伟。周伟:跟两位语培类不一样,我们主要做K12,主要看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改变。AI带给我们一些好处,就是重构了学习关系。我们过往所有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有了AI以后,个性化学习我们以学生个体为核心学习体系的构建,这种关系一定是基于AI来调整,这是第一个。第二为什么我们需要调整这样的学习关系?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个性化教学,在我们传统没有AI技术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老师一对一来做,这样我们受教师资源限制非常大。其实每个孩子对不同知识点理解都不一样,根据知识图谱我们追根溯源,找到知识最薄弱的地方,这是AI重构我们学习关系。
余敏:我们三好网主要做个性化教育,主要形式有一对一,也有一对多,现在提到AI和教育结合,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可能前两年有很多观点说AI可以完全去替代老师,但是其实可能这两年,尤其是最近,觉得这个很难。我们其实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回归到教育本质,我们发现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知识和技能;第二个是过程和方法。前面你通过大量练习学习可以掌握,但是上面一层需要提炼;第三层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个在AI很难去解决。围绕这个去思考,我们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可能相当长时间内,AI更多扮演是教育助手的角色。
杨松帆:我们希望把内部的技术,不管是黑科技还是白科技,开放出来,从而可以赋能整个教育行业。我们对AI的定位是,能够为教育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更有效的教学体验、更科学的评测体系,最终使教学资源更加公平。人效和体验是存在博弈的,你想让人效提高,本质上它的体验要变差。
主持人(郑朝予):在整个AI实施过程当中,大家现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我问得更具体一点,比如说王总作为上市公司,我们现在收入当中,有多少完全来自于AI老师的教学?将来收入曲线与我们AI技术进步关系是什么?将来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王翌:首先流利说的收入,绝对超过95%是完全产品化的。当时我们2016年发布懂你英语的时候,认为这个产品卖不动,所以要把产品搭上真人外教一起卖,后来发现不需要。我们目前主要的付费用户群是大学生和白领,成年人自己付费,掌握学习知识,发现很好。现在流利说有100多万的付费用户,我们数据都是公开的, 1至6月份付费用户加一起100万,增速很大。这些用户我们确保有好的体验。当产品定位、体验足够不一样的时候,会吸引天然适合你的人群,我们目标就是先把他们服务好。
主持人(郑朝予):在AI赋能教育中,我们遇到的挑战或者困难是什么?肖盾:确实碰到一些实际的困难。我们现在每天有上千万用户,上亿条数据。但我感觉还是不够,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具有连续,很难区分人的一生,什么时候在学习,什么时候不在学习。对一个人学习真正有帮助就需要全量数据,但数据也不是结构化,这是我们碰到实际的挑战。
主持人(郑朝予):我感觉AI给教育带来最大变革就是数据产生。几千年来,我们认为教育就是中医,没有任何数据留存,第一个讲新概念的老师跟第一万个讲概念的老师完全不一样。周伟:挑战每天都有,没有大小,只有新旧。跨过去我们是旧挑战,跨不过去我们叫做新挑战。现在我们遇到比较新的挑战就是人工智能太火了,它的希望太高了。用户的希望太高了,两极分化,一端完全不信的。还有一端完全相信的,甚至到迷信的。人工智能一定不是万能的,但在未来作为教育企业没有人工智能万万不能的,人工智能能起到作用就是教和分析,不能把育这件事情交给人工智能。
余敏:我们发现要想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一需要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第二需要动手写,做大量的练习就可以记忆。尤其我们做学科辅导,K12这种,物理、化学需要大量的演算。但是如果在完全电子化的场景中,可能需要大量地接触电脑。但是人类的学习习惯,依旧离不开书本和书写,所以我们一直在平衡这个关系,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学习知识点可以通过电脑方式,什么样要通过传统手写方式去做。
杨松帆:一旦拿到了学习的数据,或者教育场景的数据之后,如何去正确认知这个标签是个问题,因为标准很难统一。这是在和教育行业从业者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的一些非常挑战的地方。
主持人(郑朝予):在AI人工智能和技术赋能教育大主题大趋势的情况下,各位给这个大趋势的参与者们提供一些意见?
肖盾:我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巧合,人工智能的英文翻译成中文就是爱,我理解这是教育的本质。之所以有教育,就是因为我们人类对于下一代有这样美好的期望,我们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传播下去,这是教育产生最根本的动力。我们要把这种美好的期望,传播给下一代,这是需要AI赋能的。给行业从业者的建议就是,AI本身是没有价值观的,任何的技术都是没有价值观的。但我们在追求真善美,大爱过程当中不忘初心,通过更好的技术,更好管理手段,去促进行业健康美好的发展。
周伟:我们认为当AI浪潮来的时候,大家切记两句话:第一句话是AI不是万能的,第二句话,没有AI万万不能的。我们着眼未来去看,在教学或者经营过程当中,需要运用AI技术去武装自己,通过合作的方式去补充AI这块的短板,以提升内部的教学效率,更好地把个性化的教育产品给到我们的用户,这就够了。
余敏:对于无论是线上机构还是线下机构,务实一点建议:有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现在考虑押注AI在教学上的改变可能不太现实,建议大家去考虑AI将来对运营的改变。因为运营效率提高,带来成本降低,会反作用于公司把更多费用投入到教学研发上,这是我给大家一点建议。
杨松帆:好未来今年战略是希望做开放平台,把我们能力开放给大家,希望大家关注。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