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着咖啡种田”不再遥远,AI正在重塑江苏农业
交汇点讯 11日召开的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一年一度的理事会全体扩大会议上,有一家洋气的数字科技企业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去年,我们被提级为苏合集团旗下一级企业,并作为集团数字科技板块的核心力量。2024年,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把数字供销该怎么干,从商业模式上想清楚了,从技术产品上准备好了。” 江苏天合云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微说,“我们有信心用技术重构供销社传统服务能力,最终实现供销社从流通服务商到农业产业数字化运营商的转型,为全国供销系统提供样板。”
AI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农业,喝着咖啡种田,或许不再遥远。
据了解,就在去年,天合云商与一家名为AI比特熊的AI公司合作,尝试在农业生产、电商服务、冷链物流、数据展示这4块“土壤”嫁接人工智能技术“试点培育”,让农民种得更聪明,卖得更容易,流通更高效。
“接下来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是否会影响育苗?”“夜间低温可能抑制种子发芽,需加强覆盖保温。”……吴微说,一系列的探索正在试点中。例如,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知识库的学习,结合图片、视频资料,人工智能能够分析农作物长势与施肥策略,分析农作物病害、虫害,并提供建议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一张网”。电子商务领域,在“鲜丰汇”消费帮促采购平台,一个电商平台智慧营销管理系统正在构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客户数据的深度分析,AI客服机器人可以实现7×24的即时响应,处理多场景问题,同时挖掘高频问题和用户偏好,辅助推介消费帮扶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而在天合云商与中冷链公司合作的试点平台,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正在尝试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资源的充分整合分析,帮助货找库,库管理。
在江苏省供销系统,这家数字科技企业正与各地基层社展开合作。在宿迁市洋河新区的张渡村,苏合集团实施的省级农业数字化建设试点项目,为村里带来了高粱亩产量超过1000斤的喜人收获。
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振中告诉记者,这项试点的核心是一个名为“1个基地+3个平台+1个决策中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平台广泛应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S(遥感系统)等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被纳入到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管控体系中。“农户可以根据气象预报和病虫害监测,精准掌握何时打药、何时施肥。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幅降低了成本,确保了高粱的优质和高产。经过精准测算,去年张渡村的高粱亩产量达到了1072斤,村集体增收10万元。”
在孙振中看来,新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耦合还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他坦言,在数字化建设试点的探索中明显感受到了转型的阵痛——基层人员技术适配度和智慧农业需求存在矛盾。“今年,我们已经联合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开设‘苏合班’,立足于农业一线及新生产模式,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在盐城,7个中央财政农服试点县均建成北斗农机智能监测系统,通过视频设备、作业监测终端等物联网数据接入,实时记录试点田块耕、种、防、收全托管服务过程,有效提升农机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农机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农业管理者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帮助管理部门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为补贴发放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正在计划借助省总社遍布全国、全省的农产品供应链基地和产品库,整合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资源,开展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广、直播带货、网上商城等服务,以数字化赋能扬州农产品更好地融入全省流通服务网。”扬州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李琪说。
“天合云商的定位,就是利用数字化赋能供销系统的传统商业资源,共同创新运营互联网商业模式,实现合作共赢。”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张建军说,江苏已初步建立“三纵三横”的数字供销平台架构——三纵,就是通过数字化赋能省总社牵头的“三张网”建设,打造持续运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形成“江苏供销”平台的纵向网络;三横,就是通过省级数据融合、市县因需而建、底层技术统一的省、市、县三级数字供销平台,形成“江苏供销”的横向网络。纵向连点成线、赋能三网建设;横向织线成网、覆盖全省系统。
业内人士指出,AI技术的成熟,将推动乡村经济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虽然挑战犹存,但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加码,智慧农业图景不再遥远。
新华日报 交汇点记者 宋晓华 王心婷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