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上证观察家|夯实宏观调控基础助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上证观察家|夯实宏观调控基础助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上海证券报    2024-12-06

  □ 朱启贵

  □ 遵循新发展理念,深化统计改革创新,坚持依法统计,提升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统计工作科学性权威性和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为宏观调控提供坚强统计保障

  □ 应对周期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要着重从需求侧入手,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突破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宏观调控要着重从供给侧入手,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两种宏观调控应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 征收个人所得税应考虑家庭负担,这不仅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而且有助于增加社会最终消费,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为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持续提高宏观调控效果,需要健全宏观调控全面评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健全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夯实宏观调控基础

  《决定》部署了“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等一系列重点任务。统计体系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只有基础牢靠,宏观调控才能科学、及时、有效。因此,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深化统计改革创新,坚持依法统计,提升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统计工作科学性权威性和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为宏观调控提供坚强统计保障。

  一是健全统计标准体系。统计标准体系是指根据经济社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统计工作规范,是统计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是实现统计信息交流的共同语言。制定统一、规范的统计标准,既是统计科学化的要求,也是统计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的技术保障,更是科学有效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要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任务,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参考联合国最新版《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借鉴国外经验,修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改革完善相关派生产业统计分类,不断提高统计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

  二是健全统计调查体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现行统计调查制度,拓展统计调查领域,丰富统计调查内容,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调查方法和数据采集方式,增加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内容及指标,建立体系完整、富有效率、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

  三是健全统计指标体系。为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须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完善中小微企业统计指标,健全“三新”经济指标,构建未来产业相关统计指标,增加反映产业升级、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反映技术进步、科技成果运用等方面的指标。健全反映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指标,增加反映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方面的统计指标。建立新质生产力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完善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聚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环境成本、环境质量退化成本、环境改善效益、环境容量、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等指标。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统计指标体系。

  四是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调控和决策的基础。数字经济、全球化、金融创新、民生福祉及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关键领域。

  数字经济方面,要建立数字经济核算,推进数字中国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球化方面,完善经济全球化核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金融创新方面,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金融与科技“加速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金融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对金融核算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要完善金融业核算,改进新金融业态统计体系,创新金融科技统计方法,扩大金融业增加值核算范围,完善季度核算的推算方法。

  民生福祉方面,建立民生福祉核算,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方面,健全绿色经济核算,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为摸清“家底”、优化资源配置、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评估经济运行健康状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和透明度、提升政绩考核科学化水平等,要在进一步巩固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成果基础上,优化资产负债表和资金流量表编制,支撑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

  五是完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体系。统计监测预警是评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监测预警经济总量和速度、区域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投资消费比例、进出口、就业、科技进步和重要价格等方面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要健全由同步指标、滞后指标、先行指标组成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发展趋势的预判,特别是注重对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粮食、能源等重要领域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构建用于判断经济社会重要领域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的相关指标量化界限和临界区间。

  二、进一步加强跨周期调节,助力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全面落实已确定的政策举措,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去使用的逆周期调节是侧重于从速度的视角考虑经济如何实现快速平稳发展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政策。跨周期调节将侧重于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通盘考虑如何保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逆周期调节是在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对经济波动的对冲措施,或者通过刺激以缓解经济下行时的压力,或者通过降温抑制经济过热时的风险。显然,逆周期调节更重眼前,如调节不当会带来隐患。跨周期调节既考虑眼前,又考虑未来;既考虑国内经济运行,又考虑国际经济波动。例如,出台推动增长的政策时,既要考虑可能引发的风险,也要考虑其他国家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跨周期调节不仅要考虑短期经济波动,而且要审视未来经济周期走向。跨周期调节虽然淡化了逆周期调节在中长期问题面前的重要性,但不意味着政策转向,经济恢复期仍需要逆周期政策发力,只是不会再出现基于经济短周期波动的强刺激强调控,更多是基于中长期问题导向、更好服务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政策考虑。因此,跨周期调节是对逆周期调节的完善和升级,它在关注经济短期波动问题的同时,特别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逆周期调节仍是防止短期冲击演变为趋势性变化的必要举措。但要避免的是不合意的短期逆周期调节所引发的中长期问题,特别是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加剧了我国逆周期调节的复杂性,从而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逆周期调节关键点是政策力度的把握,如果力度过大,下一个阶段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可能要很大,从而加大了周期波动。经济周期的大幅波动,进一步造成了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跨周期调节不仅考虑特定经济周期的问题,而且更加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延续的时间与覆盖的效果,既立足于调节短期经济波动,强调各项政策的协同和配合以维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又着眼于中长期的政策传导效应,在结构调整与优化中实现风险可控。

  经济运行不仅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结构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应对周期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要着重从需求侧入手,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突破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宏观调控要着重从供给侧入手,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两种宏观调控相辅相成,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形成调控合力。所以,宏观调控始终与改革息息相关。

  要加强跨周期调节创新,解决中长期经济发展问题:一是善于把握大势、运用底线思维、着力质量效益、保持调控定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定位,严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序推动金融业向实体经济让利,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收入分配跨周期调节,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充分发挥三次分配作用;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制度,让每一位劳动者有尊严地工作、有品质地生活,推进住房、教育、医疗一体化改革;五是加大城乡、跨区域统筹协调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六是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制定碳金融标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三、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宏观调控要支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和投资在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消费。如果投资过度,消费无法跟进,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经济衰退。如果消费过低,投资过高,容易导致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因此,提高消费水平对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统计上,衡量消费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是最终消费,它包括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最终消费率等于居民消费率加政府最终消费率。居民最终消费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会增强,从而推动最终消费率上升。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进而影响最终消费率。可见,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最终消费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良性与否的重要指标,合理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

  据统计,2022年,美国、南非、印度、日本、越南、欧盟、韩国、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8.8%、63.5%、60.6%、55.6%、54.9%、52.2%、48.1%和37%。相比较而言,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消费意愿不高和消费能力不强、储蓄率过高,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待加强。

  在我国,长期以来按照个人收入征税制度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按照个人收入征税,忽视了家庭总收入实际情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最小单元,是全体家庭成员收入共享、支出共负的财务共同体。《决定》明确“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征收个人所得税要考虑家庭负担,让家庭负担重的人少交税,这不仅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而且有助于增加社会最终消费,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健全宏观调控监测评估系统,持续提高宏观调控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优势,使我国能够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冲击、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系统平稳运行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宏观调控所承载的任务更重大、更艰巨。为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持续提高宏观调控效果,需要健全宏观调控全面评估:一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决策要进行系统论证,预估政策出台的成本与效应,不仅要看短期效应,更要看长期效应;二是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监测,相关政策出台后,不能抱万事大吉的态度,要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督与监测,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与调整,力求政策效果最大化;三是加强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估,特别是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通过对宏观调控的科学评估,可以总结经验、揭示问题、提出对策,推进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