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拉斯克奖“授予眼科OCT技术需求蓝海下国内企业加大布局
《科创板日报》9月24日讯(实习记者 张真) 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2023年拉斯克奖近日揭晓。
其中较为人关注的是Google DeepMind的两位科学家,凭借发明了能够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革命性技术——AlphaFold,荣获“基础医学研究奖”。适逢AI热潮,其重要性不言自喻。
不过同样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了James G. Fujimoto(麻省理工学院)、David Huang(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Casey眼科研究所)和Eric A. Swanson(麻省理工学院)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发明OCT技术。
▌OCT技术对眼科临床意义几何?
OCT技术,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简言之能通过扫描得到生物组织微米级分辨率的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从而更早地检测出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OCT现在常用于眼科诊所,患者只需将下巴和前额靠在仪器上即可进行扫描。
James G. Fujimoto教授、Eric A. Swanson先生以及David Huang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通过将光学、电信工程和医学结合在一起开发出了OCT技术。随后三位科学家成立了一家公司以推动该技术的普及。
如今,OCT检查已经成为了眼科标准治疗中的一环。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生们能够快速检测并治疗视网膜上那些会损害视力的疾病,从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视力,为眼科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并且OCT的医疗用途还在不断扩大。除了眼科应用以外,还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皮肤病、胃肠病和手术指导中的其他成像目的。
根据美国拉斯克基金会的数据,OCT成像技术在眼科手术中每年的使用总数超过3000万次,即大约每秒一次。获奖者David Huang则估计,今后全球每年大约要进行4000万次的OCT眼科检查。
▌眼科器械或掀起资本市场新浪潮
行业研究机构Reportlinker在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预期,到2028年,全球OCT市场有望达到21亿美元。具体到国内,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我国眼科专科医院入院人次达237.4万人次,近10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5.35%。
目前国内眼科OCT器械市场仍以进口品牌为主。Carl Zeiss(卡尔蔡司)、Optovue、Topcon(拓普康)等海外品牌凭借较高的产品性能,持续主导中国市场。据统计,以上进口设备当下占据了国内眼科OCT市场份额近95%。
反观国内企业,近年也有不少玩家相继布局OCT眼科诊疗技术。就商业化进程而言,目前视微影像、莫廷医疗等企业的OCT产品已获证上市。其中,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完成超3亿人民币C轮融资,由国寿股权与前海方舟领投,辰德资本、深创投等跟投。
有观点认为,当下国内眼科器械在资本市场有望掀起一股新浪潮。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起,国内眼科器械领域共发生超过22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到28亿元以上。
政策面上,2022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指出,要强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眼科设置与建设,补齐眼科及其支撑学科短板。
时下,“诺奖风向标”再次将OCT技术的重要性引入大众视野,相关器械设备创新研制或将获得市场进一步关注。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