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孙淼:手术机器人可以解决医疗资源不均问题但应用之路任重道远
《科创板日报》12月27日讯(记者 黄修眉)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医学装备人工智能和医用机器人的创新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医学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成都高新管委会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依托成都“岷山计划”和国家级科研平台“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围绕医疗机器人产业技术方向,建设了西部第一家集产学研为一体,以产业孵化为核心的新型综合研发机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
近日,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华西精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淼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
医工结合 医疗机器人发展的最优配置
当前,国内医疗设备行业正处于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交叉融合、快速演变的阶段,“医工结合”转化创新正成为医疗设备领域的共识。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设立医工结合学院,其目的就在于让工科的核心技术更好地运用于医疗领域,从而激发医疗行业更多的创新力。
“医疗设备领域创新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不同的技术维度中找到结合点,并将多方核心能力进行充分整合。”谈及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孙淼提出了目前行业创新难题的解决之道——医工结合。
“以往医生有了创新想法后,受限于繁忙的工作且不具备工科背景与产业链资源,只能一刀切地把创新专利卖给产业链公司。但不具备医学知识与临床经验的公司,也无法时时更新创新想法,将设备制造与临床实用结合起来。”
孙淼表示,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优势在于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为创新落地的孵化器和连接者,不仅能支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大学相关专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还能与国内外多所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转化来自全球的创新成果。
“以临床需求引导研发,以工业结合医学,才是促进医疗机器人行业真正发展的逻辑与脉络。”孙淼如是总结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方向。
据孙淼介绍,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2022年3月,相关法人公司成立。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落地10余个项目并成功孵化两家子公司。“我们的项目,从想法诞生,到孵化出具备专业工程师以及运营团队,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其中,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精创高纬度团队已孵化子公司精创高维度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该公司研发出智能中医诊疗系统,以数字医疗推动中医产业发展。
据介绍,该智能中医数字诊疗系统共有四款产品, 智能舌象采集设备帮助客观量化、真实还原舌象数据;舌象分析软件采集的检测结果已可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临床经典方剂大数据平台已标注10000+患者数据;针灸机器人平台则可以对数百个穴位精准定位。
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另一团队精创浩达,已孵化成都精创浩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据悉,精创浩达实现了全球首创医疗冷凝固化无支撑架高速智能3D打印技术,满足医疗创伤急救2小时内处理完毕的临床应用要求,相较全球FDM医疗打印领域技术领先了2-3年;该团队同时实现了全球首创的适配冷凝固化打印技术的医疗打印材料技术,相较全球的FDM材料技术领先1-2年。
手术机器人 可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不均问题
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108亿元,2024年将达120亿元。据统计,目前,我国医疗装备高新技术企业有74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1100多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首创研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在胸腔穿刺手术、关节手术、脊柱手术、康复科以及放射检验科机器人产品上的空白。
“一提到手术机器人,大家就会想到电影里能完全代替医生进行手术的画面,医生只需要提供头脑支持与应急保障。”在谈到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时,孙淼坦言,“相较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美国的临床应用,我国手术机器人的实际参与率仍然非常低。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矛盾。但国内市场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至于实际参与率低的原因,孙淼认为,一方面是国内技术不够成熟。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只能作为医生临床诊疗/治疗的辅助,其技术程度并不能达到“独立操作”的阶段;二是无论对于医院或患者,让手术机器人参与治疗的成本过高;三是手术机器人的实际效率远不如熟练医生。
“手术机器人本质是一台设备,需要开机预热设定参数等,尽管拥有良好的手术同质化效果,且准确率、精准度、稳定性都高于人手人眼,但国内医疗的现实情况是,高效的手术效率比手术时的精准度更为重要。”在孙淼看来,基于上述原因,尽管手术机器人“大有可为”,但国内市场的应用之路还任重道远。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境内手术机器人上市公司龙头公司境遇不佳。以在科创板上市的天智航为例,其不仅至今未实现盈利,且近几年净亏损程度不断扩大。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0年至2022年,天智航分别实现营收1.36亿元、1.56亿元、1.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47万元、-7993万元、-1.106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天智航实现营收1.3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为-7208万元。
以科创板第二套标准上市的天智航,或因未盈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情绪。该公司股价从一度历史最高的141.6元/股,跌落至12月26日A股收盘价的12.53元/股。
国内医疗器械龙头微创医疗的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末的43.79%,上升到2023年6月底的59.8%;体现偿债能力的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也从2021年以来逐年降低。该公司股价从今年1月的阶段性高点29.019元/股,跌至12月22日港股收盘价的7.86元/股,跌幅超70%。
“AI+医疗”助力化解老龄化困境
大数据和AI医疗,是现代医学绕不开的话题。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涵盖了手术机器人、医疗数据分析、智能问诊、疾病预测、药物研发等方面。在这其中,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颇为广泛。
如上述提及的中医智能舌诊仪,便是AI医疗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具体应用。另据介绍,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AI-Link专病数据库标注系统,也可实现与PACS系统实时同步的影像推送,运用于临床测量、交班工作,实现测量痕迹同步留存等,该系统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进行临床使用。
统计显示,医学影像占所有临床数据的80%以上,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可视化呈现,是临床诊断、疾病治疗及健康管理的基石。当前,传统医学图像领域面临医生供不应求、医疗资源失衡等痛点,“AI+医疗”可助力解决这一问题。
医疗机器人与AI的另一结合应用,便是康复辅助领域。穿戴设备辅助患者进行康复时,既可帮助患者复建,又能通过传感器等搜集康复数据,辅助医生诊疗,并通过图标、数据等方式,可视化地向患者展示康复成果,产生积极情绪促进病体康复。
“AI医疗的应用场景不止数据分析与医学影像,未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应该是在AI+医疗机器人领域。”在孙淼看来,“随着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医疗与养老将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在养老院、康复院、社区等地方,具备‘AI功能的医疗机器人’可充当养老护理员,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解决老龄人口增多、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