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离不开软件应用?大模型还需哪些突破?学界大咖聊了这些
由复旦大学发布的MOSS大模型一度引发关注,它背后的团队现在在关注哪方面的技术突破?
12月2日,中国软件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会议——CCF中国软件大会(ChinaSoft 2023)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主题为“智能化软件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届中国软件大会包括学术、工业、教育以及竞赛四大类50余场活动,并行论坛48场,注册人数超过2300人,参会单位达到326家,参会单位数量与并行论坛数量均创新高。
2023CCF中国软件大会大合照。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主办方供图
会议期间,CCF理事长、大会执行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大会共同主席、CCF系统软件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金芝,和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杨珉等,聊了聊软件科学行业发展、研究内容与人才培养等话题。
梅宏:如何解释“软件定义一切”?
梅宏认为,所有行业都要完成数字化转型,这是个必然趋势。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将传统硬件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这就是软件化的过程。类似操作系统的思路,在对许多功能进行软件化、虚拟化后,通过相应的软件平台对虚拟化后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消弭其异构性,这就是软件定义的基本理念。
梅宏谈到,“软件定义一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软件;第二是采用操作系统的思路、软件定义的理念,来改造社会经济生活。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新能源汽车可以看成一台移动的计算装置,在上面安装操作系统后,操作者在同一个系统平台上就可以完成汽车及附属装备的软件功能。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未来各个行业都离不开软件应用,并且都需要构建特有的操作系统。
金芝:女性可以成为优秀的软件工程工作者
北京大学教授金芝介绍,在计算机工程领域,实际上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女性人才,比如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是女性,提出软件工程这个概念的也是女性。女性思维细腻、追求完美,从众多女性工程人员的成就来看,女性是能够在这一行业发挥自己的才能的。
但是现实的情况可能不完全乐观,从部分行业调研来看,女性在软件工程和计算行业占的份额相对其他行业是偏少的。金芝认为,对女性就业的固有认知和被赋予的社会-家庭双重职责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而这两种因素可能导致女性在这一行业的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
具体而言,按照传统观念,女性可能不被推荐去从事软件工程等既需要逻辑性思维又偏工程化的行业,“这是传统的偏见,实际上这个偏见我们应该需要打破。”
第二,女性在社会上具有双重职责,女性不仅要承担工作上的职责,也要肩负家庭上的责任,而后者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女性的社会工作。
这一现象目前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国家、高校等层面对女性从业者有了更多的宽容与帮助。比如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条件,要求男性以38岁为限,而女性是以40岁为限,还有其他一些人才资助的项目都有提到对女性可以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对软件行业而言,从业者性别的多样化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希望全社会能够给女性更多的鼓励,让她们能够进入到计算和工程的领域。”金芝表示。
杨珉:真正需突破的是基座大模型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珉对复旦软件的科研成果,尤其是MOSS大模型进行了介绍。
杨珉认为,现在大模型产业在国内十分火热,但也有某些推出的所谓“大模型”是在各种开源大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领域专用模型,而真正需要去突破的是真正支撑这个领域发展的基座大模型。
据科技部“大模型地图报告”统计,由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发布的MOSS大模型影响力排名前列,也是国内唯一一个由高校单独发布并且持续维护的一个高影响力开源大模型。
杨珉提到,由于我国国产算力与模型技术较世界水平仍有差距,现在更要注重国产算力硬件平台的技术突破,以及其平台支撑软件的突破,来和基座大模型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在综合性能上比肩海外水平,最终达到在应用层面可用、好用的目标。
在算力硬件、大模型技术、支撑大模型运行的平台软件,以及国产大模型在各种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四个层面,复旦大学都有清晰的规划并稳步推进。杨珉对记者介绍,近期学校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专项支持,支持建设“AI产教融合”的国家级平台,同时建设了复旦大学智能计算平台CFFF,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配置的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这些都为前沿研究和关键突破奠定了基础保障和资源保障。
杨珉强调,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就是既要发展国际顶尖研究,同时强调前沿成果的转化,要能够及时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技术进步形成应用和转化。据杨珉介绍,近几年复旦教研团队成果转化实际应用的案例十分丰富,比如会议安全保障系统、手机拍照光学功能、高铁故障检测以及无人驾驶安全评测等等,都在由学院团队不断推进、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正在采用“软硬交叉”的交叉学科培养方式。什么是“软硬交叉”?杨珉介绍,比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和微电子学院是两个独立学院,但双方又是“互通”的,两个学院的教师可以参加另一个学院的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这对于培养软件、硬件复合型人才有极大帮助。未来,教师可采用兼聘、双聘的方式,这样的机制正在积极探索中。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