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AI不是神话,但创造了对话

AI不是神话,但创造了对话

新火种    2023-12-04

这些科艺实验,毫无疑问将促进东西审美的相互欣赏、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让人好奇的是:若是李白与凡·高“联手”,螺旋星夜映照下的床前明月光又会让四海旅人思念起怎样的故乡

500多年前,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了名为《创世纪》的天顶组画,其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当数《创造亚当》。

画面中,似是大梦初醒的亚当舒展手臂迎接从天而降的神,在两者手指即将触碰的电光石火间,预告了人类生命的诞生。这种对于新文明爆发奇点的想象与描绘,在今天看来,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的问世。勇立潮头的艺术家们奋力伸出手指,以强烈的信念与AI产生联结,以期获得神话般的创造力与生产力。但问题在于,就目前来看,由深度学习、大数据、大规模计算三者共同驱动的AI,仍然缺乏自主审美与自由意识,因而无论是AI作画抑或AI编曲,本质上都属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范畴。那么,没有万能的金手指,AI之于艺术的当代价值在哪里?

古今对话

AI不是神话,但创造了一系列对话的可能。

第一种便是古与今的对话。在丰饶灿烂的人类文明宝藏中,AI不知疲倦地挖呀挖,开出一朵朵闪耀智慧结晶的数据花。这些花朵的种子可能是李白的《静夜思》,可能是凡·高的《星月夜》,也可能是一片片龟甲。距今3600余年的甲骨文,上承史前刻画符号、下启青铜铭文,被称为汉字之源。在目前已出土的逾15万片甲骨上,可见单字约4500个,但一字考释十数载并非罕见,以至于仍有近2/3尚未破译,任务之艰辛可想而知。AI进入甲骨文工作小组便显得理所应当,凭借最为擅长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AI得以在短时间内识别与分析大量的符号结构,自动实现字形搜索与匹配,从而锁定、解读甲骨文的每一处蛛丝马迹。倚靠AI重焕新生的还有诸多老电影,自这门光影艺术诞生以来,现时存世的胶片拷贝仅总数的一成左右,而污染、损毁等各种因素还在加快着现有片源的消失。“修复经典”在多年前已形成一项系统工程,在过往极为专业的人工操作中,去噪、插帧等精修工序,每人每天可完成的有效片长很难突破10秒。又是AI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参照未损伤画面的属性,将问题素材的修复率提升成百上千倍,使得一大批黑白老电影以4K彩色的新制式重归院线。

我们还可以看到AI将兵马俑复原为活灵活现的真人模样、将文艺复兴时期画作中的一众人物穿越为今时今日众生相。在今天,AI恢复艺术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方向。从破解天书甲骨文,到复刻潮版蒙娜丽莎,AI带着我们一次次踏上逆流而上的旅程,沿途的吉光片羽被悉数归拢,留存与活化那些传统文化、冷门绝学,对我们认清过去、审视当下意义非凡;而那些穿越时空、思维交融的二次创作,拓展着数字艺术的边界,亦带来了古今对话的极大趣味。

东西对话

AI创造的另一场对话发生于东西方之间。打通话语系统、消解文化误读、推动愿景融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路径。AI助力全球对话的最基本案例便是日益精进的语音翻译,实时捕捉人声完成多语种同传,已实现成熟应用,而对于各地区口音及方言的逐步支持,正进一步扫清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障碍。

在不久前亮相的一款“寰球翻译机”应用中,AI在辨析视频语音的同时,能够结合语义检测语气与节奏,生成与演员口型同步、情绪契合的新配音,这种保留原汁原味的AI译制对于影视作品的跨国传播显然是一大利器。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发生在最近的《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中,策展团队以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六君子图》为蓝本,通过AI植入法国画家柯罗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一幅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话作品。观众若细看,从中可以找寻到倪氏三段式的构图、两横一竖的章法,还有那柯氏最爱的柔和色调下的珍珠灰云朵与天空,写实主义的诗意与文人水墨的写意巧妙融合得有如幻境。类似的例子还有以中国古诗词为核心文本,驱动AI作画,在中外不同的绘画模型中,得出了截然不同却各自成趣的元素布置与流派呈现。上述这些科艺实验,毫无疑问将促进东西审美的相互欣赏、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让人好奇的是:若是李白与凡·高“联手”,螺旋星夜映照下的床前明月光又会让四海旅人思念起怎样的故乡?

人机对话

AI创造的第三个对话场景在于人机之间。艺术领域已经趋近一个共识,将AI的他者身份转向一种人机融合的共创关系,这便令AI进入了是工具但高于工具的新主体阶段。当然,这种共创必须建立于理解机器语言、认同机器生产的基础之上,好在AI的高速迭代极大降低了人机对话的门槛,会敲代码已不是必需,相当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已进入了专业AI应用。在AI初创公司Runway最新推出的AI模型Gen-2中,于文本框输入提示文字即可生成视频,创作天马行空的大片并不比P图困难多少。同样基于扩散模型,英特尔研究院新近推出的LDM3D,已能通过深度映射以文本提示生成全景立体图,将大规模机器构建元宇宙环境变作了可能。

在点击、输入、语音等大众早已习以为常的媒体操作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领略到0和1逻辑下的世界样貌,接触并或多或少地进入机器的“创作”领域。一个好消息是,最新的AI模型已能摆脱人类数据,以自身生成内容实现自我训练,这仿佛为AI超越人类经验范畴、获得自由智慧提供了方向;而坏消息则是,过分依赖前辈给出的信息,会导致AI在数代“进化”后陷入模型崩溃、产出混乱的困境。这又是一个有待模型演进的技术问题,但AI的崛起更前所未有地要求人类思考智能机器美学、赛博精神存在、人机智慧形态等一连串全新哲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亦标志着世界迈向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共生共荣的智能进化论时代。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 解放日报

Tags: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