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赫建营:未来金融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呈现三大能力方向
11月21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3首席科技官思享会(闭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聚焦大模型的热点话题,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资深人士进行了深入研讨。
马上消费科技创新发展部总经理赫建营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有数据显示,国内大模型大约有200个,中央网信办发布第一批、第二批通过备案的大模型已超20余个。据我们观察,金融领域公布的大模型也有20多个。”
他认为,面向未来,既不掌握大模型、也不掌握私有数据/世界模型的公司将很快被淘汰,而大量行业大模型和领域大模型的企业将会迎来更多机会。对于金融领域大模型的未来趋势,他判断大模型竞争格局将加速演进,围绕场景金融将呈现三大能力方向,分别是GPT功能私有化、LLM(大语言模型)深层个性化以及合规安全的科学决策。
金融机构到底需要哪几种大模型?在赫建营看来,金融领域大模型的应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围绕业务场景需求,努力为企业提供一个能够满足业务流程需求中枢型的大模型解决方案,具体可以考虑分为四层:通用大模式、知识处理大模型、工具大模型和决策大模型。
他解释说,金融机构内部需要使用通用大模型,辅助员工工作。知识处理大模型,可以提供一套知识处理的工具,用于内部知识的管理,如,结构化的数据库知识、非结构化文档知识以及代码知识等。工具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坐席、外呼、客服、贷后管理等场景下都会用到工具大模型。决策大模型,可以全流程的提供决策智能生成执行,包括引导、规划、执行、反馈。
赫建营表示,未来金融机构一定是全栈智能的数字组织。其中,数据,是业务全价值链共享智慧决策资产;算力,让计算能效更高、运行更稳定、可弹性扩展;算法,可以执行关键性任务和动态适应性;体系,能够实现群体智能与安全可信。
据他介绍,今年8月份,马上消费发布了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已经投入使用。目前,积累的数据大概有100BP,服务用户约1.83亿,20万+的数据库表格和10万+的变量和特征,累加算力达到200P,超过2000个风控模型,每天能够能执行600亿次智能风控的决策,5万次/秒模型推理。
赫建营表示,金融大模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协同建设。比如,响应国家政策,重视防范风险;突破技术边界,共创数智未来;定义行业标准,规划生态体系;创新场景应用,共享AI新红利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
热门文章
![](https://www.xhz.cn/uploads/images/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