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美参议员提出《2023年人工智能研究、创新和责任法案》

美参议员提出《2023年人工智能研究、创新和责任法案》

新火种    2023-11-22
科技战略

美国国防部发布2023年信息环境作战战略

据美国防部11月17日消息,美国国防部发布2023年信息环境作战战略(SOIE)。该战略将进一步落实2022年国防战略目标,提高国防部规划、使用、应用信息的能力。国防部表示,SOIE战略将帮助国防系统在信息环境中快速开展行动,有助于在作战环境中维持国防信息优势。2023年国防部SOIE战略将从人员组织、计划、政策与治理、合作伙伴关系等四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美参议员提出《2023年人工智能研究、创新和责任法案》

据MeriTalk网11月17日消息,美参议员于15日推出《2023年人工智能研究、创新和问责法案 (AIRIA)》,旨在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家,并责成商务部承担新的监管工作。该法案提出对“高影响”和“关键影响”的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明确区分,并要求其进行自我认证。法案大致分为两个主题:主题一侧重于鼓励创新的立法举措,包括开放数据政策的修订、人工智能紧急行为检测标准以及在线内容验证方法的研究;主题二建立了一个问责框架,包括定义许多相关术语、报告义务、风险管理评估协议、认证程序、执行措施以及推动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消费者教育。

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可摄入的胶囊型传感器

据Engadget网11月18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可摄入人体的胶囊型传感器,可以监测患者胃肠道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和呼吸模式。这种胶囊型传感器可以提供与传统医疗器械精度相当的采集能力。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型设备还有可能用于检测阿片类药物过量期间呼吸抑制的迹象。

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因疑向中芯国际供货而受到美国刑事调查

据路透社11月17日消息,美国半导体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因潜在的“帮助中芯国际逃避出口管制”而接受美国刑事调查。据称,应用材料公司在没有出口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韩国向中芯国际运送了设备。消息人士称,美国司法部正在进行相关调查。目前,尚不能确定相关的指控是否成立。

生物

中国首只全流程国产化培育的克隆猫在青岛诞生

据中国科技网11月19日消息,青岛农业大学培育出中国首只全流程采用国产设备、试剂和耗材培育的体细胞克隆猫,标志着中国在动物克隆领域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该克隆猫为141克的雄性橘猫,由代孕母猫妊娠69天后自然分娩,相较此前完成的克隆里岔黑猪,其体细胞克隆对设备、试剂和耗材的要求更高,操作更为精细。该研究是中国在动物克隆技术领域以及高端设备制造、精密加工和化工等领域的重要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开发全球首个来自古菌域的微型基因编辑工具,有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据中国科技网11月18日消息,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来自生命三域之一古菌域的RNA引导的微型编程性核酸酶系统SisTnpB1,有望突破我国现代生物育种基因编辑工具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该团队从古菌Sulfolobus islandicus REY15A中鉴定了23个IS200/605家族编码的TnpB编程酶性核酸酶,可在多种不同生长温度的微生物中实现高效基因编辑。该研究解决了巨大核酸系统分子量限制递送效率的挑战,并突破了我国现代生物育种在CRISPR-Cas9及Cas12a的底层知识产权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开发成自主知识产权基因编辑工具的巨大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Discovery期刊。

美国科研团队发现一种发电病毒,具有开发新型生物材料的巨大潜力

据Scientist网11月17日消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研团队发现生物工程病毒M13噬菌体在受热时会发电,或可为新型生物材料提供动力。该病毒由近3000个螺旋蛋白拷贝编织而成并装饰在分子外壳中,在受到挤压时会打破蛋白质壳内外正负电荷对称性,从而产生电场感应出电流。该团队通过基因改造使该病毒在不同化学环境下发挥热释电功能,为检测各种病毒颗粒开辟新的机会。该研究在开发新型生物材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或可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期刊。

美国科研团队开发出新型传感系统可彻底改变合成生物学的生物调节机制

据phys网11月17日消息,美国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研团队开发出模拟电子带通滤光片的生物传感系统,可彻底改变合成生物学中自我调节的生物机制。该团队使用修饰的蛋白质作为分子硬件设计出生物开关,可放置在活细胞中根据刺激做出反应,如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的释放和输送。该研究弥补了合成生物学只能完全开或关的局限性,对于开发合成生物学工具、构建模块和硬件至关重要,向更好的药物递送技术、更高效的生物反应器以及全新形式的生物实体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期刊。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深度学习算法,可简化基因组研究

据phys网11月16日消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创建出新的深度学习平台EUGENe,快速适应不同基因组学项目,简化数据分析并从原始数据中进行预测。该软件可对任意DNA序列的功能进行预测,如特定DNA序列是否具有功能,或是否在特定的生物环境中调节基因。现有版本的EUGENe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计划继续扩大其范围,以包括更广泛的数据类型,如单细胞测序数据,该数据聚焦单个细胞的基因组学而非整个组织的基因组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计算科学》期刊。

美众议院批准禁止资助任何获得功能病原体研究

据Science官网11月15日消息,美国众议院批准禁止联邦资助“功能获得”(GOF)研究的举措。该举措取消之前对功能获得研究的特别审查,禁止所有直接或间接用于进行或支持涉及潜在大流行病原体功能获得研究的资助。该禁令属于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2024年众议院支出法案修正案的一部分。然而,美国微生物学会(ASM)表示,GOF研究是常规研究,众议院未对“潜在大流行病原体”进行明确定义,很可能会导致年度流感疫苗、新冠疫苗和治疗,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研究暂停。

能源

美国能源部投入4400万美元支持增强型地热系统研发

据双碳情报11月20日消息,美国能源部(DOE)宣布其位于犹他州米尔福德的地热能研究前沿观测站(FORGE)现场实验室已选择13个研究项目,共资助4400万美元支持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创新。FORGE由犹他大学管理,致力于开发EGS储层创建、维持和监测相关技术,减少EGS商业开发的不确定性。FORGE收集EGS开发相关数据,包括地下流体流动、温度、岩石类型等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地下条件,确定地热能生产的最佳区域,优化地热环境中的运行。此次资助将基于FORGE现有EGS研究工作,重点关注可重复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数据传播。

美国能源部投入4.44亿美元加强碳封存基础设施建设

据双碳情报11月20日消息,美国能源部宣布根据《两党基础设施法案》拨款,投入4.44亿美元支持12个州的16个新建和扩建大规模商业碳封存基础设施项目,每个项目都将具备在30年内安全封存超过5000万吨CO2的能力。其中9个项目受到“碳封存保障设施企业”(CarbonSAFE)计划第二阶段资助,用于研究碳封存综合体可行性,对潜在的碳封存综合体进行技术、经济性和社区评估;7个项目受到CarbonSAFE计划第三阶段资助,这些项目已经完成地质条件研究,将重点进行场地表征以及项目规划和开发许可相关研究。

海洋

俄核动力巡洋舰将启动反应堆

据塔斯社11月18日消息,俄海军11442M型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两个核反应堆可能在月底启动。该舰是苏联时期建造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于1988年服役,使用了9年就被封存,核燃料也被移除。2012年,俄罗斯军方批准了代号11442M的现代化升级方案,但改装计划在此后数年间屡次延误。2020年8月,该舰舰体重新下水,但武器和雷达等重要设备尚未全部就位。据悉,“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升级预计将配备尖端设备和远程高精度武器,预计2024年回归北方舰队。

美国航母首次起降固定翼大型无人机

据观察者网11月20日消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威尔士亲王”号(R09)首次降落和起飞了美国通用原子公司“莫哈韦”无人机。该无人机是一款短距起降(STOL)演示机,能搭载16枚“地狱火”导弹在航母甲板环境下起降。“莫哈韦”无人机是以“捕食者”系列无人机的和“灰鹰”无人机为基础研制的大型舰载固定翼察打一体无人机,可以在航母等短恶劣起降环境下,不使用拦阻装置在航母甲板上起飞降落。

航空

美国国务院批准向日本出售400枚“战斧”巡航导弹

据新华网11月20日消息,美国国务院批准向日本出售总价23.5亿美元的400枚“战斧”巡航导弹,其中包括Block IV型和Block V型全备弹各200枚及相关配套装设备。Block IV型导弹装有一枚1000磅(约合454千克)的弹头,射程约1000英里(约合1609千米),具有红外成像寻和巡航的能力。Block V型导弹是一种改进型导弹,具备较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可用于打击移动目标,特别是具备远程反舰能力。

美国洛马公司精确打击导弹成功完成短程打击测试

据MilitaryLeak网站11月18日消息,美国洛马公司精确打击导弹(PrSM)成功完成短程打击测试。PrSM作为美陆军新一代多用途弹道导弹系统,是美陆军“远程精确火力现代化”项目的首要研发任务,有效射程已达499千米。此次测试刷新了PrSM打击目标的最短距离纪录,旨在验证PrSM导弹结构完整性、导弹弹道控制能力和近距打击准确性,为在高压环境下进行精确打击目标提供支持。

航天

美国Viasat公司将与Skylo合作,拟于2024年推出手机卫星直连服务

据thefastmode网站11月20日消息,美国Viasat公司将与Skylo合作,拟于2024年推出手机卫星直连服务。Viasat公司拥有覆盖全球的L波段卫星星座。Skylo公司拥有首个基于Release-17标准的卫星技术。两家公司合作推出的新网络将使移动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芯片组制造商首次在Viasat的全球网络覆盖范围内将符合3GPP Release 17的产品推向市场。新网络除了支持手机卫星直连能力外,还将实现物联网直连能力。

俄罗斯计划于2031-2040年实现载人登月

据情境科技11月18日消息,俄罗斯能源火箭太空公司总设计师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表示,俄罗斯航天员将于2031-2040年登陆月球。这将是俄罗斯航天员的首次登月任务。本次俄罗斯载人登月和建造月球基地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31年至2040年,主要任务是建造月球基地舱和载人月球车,并实现俄罗斯宇航员首次登月;第二阶段自2041年至2050年,主要任务是建设月球基地、建造钻探挖掘设备、实验开采和生产综合体以及天体物理观测站。

美国亚马逊公司2颗“柯伊伯”试验卫星成功运行,为大规模卫星生产和发射奠定基础

据interestingengineering网站11月16日消息,亚马逊公司表示,10月发射的2颗“柯伊伯”试验卫星在轨正常运行。亚马逊公司使用试验卫星进行了双向视频通话,播放了高清电影,并在亚马逊网站上订购商品。2颗试验卫星的飞行控制计算机、配电系统、太阳能电池阵列、推进系统和射频通信有效载荷等均实现预期性能。“柯伊伯项目”技术副总裁Rajeev Badyal表示,预计于12个月开始建造可批量生产的卫星,并于2024年第二季度发射。

美国洛马公司推出天基5G网络有效载荷,为满足军事高速无线通信需求提供支持

据SpaceNews网站11月17日消息,美国洛马公司推出“再生”(regenerative)天基5G网络有效载荷,为满足军事高速无线通信需求提供支持。该有效载荷作为2020年洛马公司5G.MIL项目的一部分,是业界首个用于非地面网络的再生式先进5G卫星基站,可在必要时绕过地面网络为太重资产、飞机、舰船和地面部队间提供卫星直连通信服务。洛马公司5G.MIL项目副总裁丹·瑞斯表示,该有效载荷于2023年10月完成了5G非地面网络硬件有效负载测试,计划将于2024年发射升空进行太空在轨演示。

美国SpaceX公司“星舰”飞船完成第二次试飞任务,成功验证热分离等多项技术

据SpaceNews网站11月18日消息,美国SpaceX公司“星舰”系统一级超重助推器分离后失控爆炸,二级“星舰”飞船进入太空后失联,第二次入轨试飞任务宣告失败。相较于首飞任务,此次发射完成了33台猛禽发动机全部点火、一二级成功热分离等多个关键动作。SpaceX公司表示,“星舰”飞船失联时,高度已达148千米,飞行速度超每小时2.4万千米,接近轨道速度。“星舰”虽未能完成第二次试飞目标,但多项指标刷新了航天运载纪录,为后续“星舰”测试飞行任务提供支持。

美国SpaceX公司发射第120批23颗微版“星链”v2.0卫星

据国际航天爱好者11月8日消息,美国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成功发射第120批23颗微版“星链”v2.0卫星。本次发射后,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发射数量达到5422颗,其中包括708颗微版“星链”v2.0卫星。目前,大约有5028颗“星链”在轨运行。据统计,本次发射是SpaceX公司2023年的第80次发射任务,也是微版“星链”v2.0卫星的第33次发射。

美国SpaceX公司发射第121批23颗微版“星链”v2.0卫星

据Space网站11月18日消息,美国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成功发射第121批23颗微版“星链”v2.0卫星。本次发射后,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发射数量达到5445颗,其中包括731颗微版“星链”v2.0卫星。目前,大约有5041颗“星链”在轨运行。据统计,本次发射是SpaceX公司2023年的第84次发射任务,也是微版“星链”v2.0卫星的第34次发射。

新材料

德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低成本制备超细韧带纳米多孔铂材料的方法

据phys.org网11月17日消息,德国汉堡工业大学(Ham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低成本制备超细韧带纳米多孔铂(np-Pt)材料的方法,纳米多孔铂材料可作为理想的执行器材料。该材料由相互连接的超细铂丝组成,铂丝直径小至2纳米,股线之间形成微小的孔隙,从而改善电子或带电原子在材料中的运动。研究人员在1mol/L的H2SO4(60℃)中对Pt15Cu85铂-铜合金进行电化学脱合金,制备出超细韧带块状np-Pt材料样品,并通过减小铂线的直径,提高了np-Pt材料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和机械稳定性。该样品材料显示出25m2/g的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即使承受15%宏观压缩应变后,其活性表面积也几乎保持不变。研究人员认为,该方法可大批量制备块状np-Pt材料,np-Pt材料可作为开发其他纳米多孔金属的模型,这些材料可应用于执行器、应变传感器、化学反应催化剂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材料与设备》期刊上。

美国红木材料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签署长期电池材料供应协议

据路透社网站11月16日消息,美国红木材料公司(Redwood Materials)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签署了一份长期合同,为丰田汽车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供应回收材料。红木材料公司将利用丰田提供的材料以及从报废车辆(主要是丰田普锐斯等混合动力电动车型)中回收的材料来重新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组件。该公司将销售由回收的锂、镍、钴材料制成的再生正极活性材料,以及由回收铜制成的阳极箔,其目标是在美国达到100吉瓦时的电池组件年产能,可供应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未来或将年产能提高到500吉瓦时。红木材料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特劳贝尔(J.B. Straubel)表示,该公司正在建立一个闭环或循环电池生态系统,旨在通过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来降低电动汽车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红木材料公司此前已与松下、大众和福特等公司达成了回收协议。

先进制造

中国开普勒探索机器人公司发布先行者系列人形机器人

据美通社11月17日消息,中国开普勒公司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正式发布,包括先行者K1、S1和D1三个型号。先行者K1适用于教育科研、自生产线、智能搬运等;S1适用于复杂环境巡检、应急救援、户外安全作业等;D1则适用于危险环境检测、安全患排查等。此次重磅推出的开普勒人形机器人有着178cm的身高,85kg的体重,智能灵巧手共有12个自由度,全身多达40个关节自由度,具备复杂地形行走、智能规避障碍、手部灵活操控、强力负重搬运、手眼协同操作、智能交互沟通等功能。24年计划量产,首期销量1000台,售价2-3万美元。

美国研究人员在皮肤组织中3D打印毛囊,有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药物测试

据南极熊3D打印网11月20日消息,伦斯勒理工学院(RPI)的研究团队使用3D打印技术在实验室培养的人体皮肤组织中成功制造毛囊结构。这标志着研究人员首次使用该技术来生成毛囊,毛囊在皮肤愈合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利用适合细胞水平打印的 3D 打印技术创建了带有毛囊的皮肤。科学家们首先让皮肤和毛囊细胞样本在实验室中分裂和繁殖,直到有足够的可打印细胞。接下来,研究人员将每种类型的细胞与蛋白质和其他材料混合,以创建打印机中使用的“生物墨水”。打印机使用极细的喷嘴沉积生物墨水,逐层构建皮肤,同时还创建用于沉积毛细胞的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皮肤细胞迁移到毛细胞周围的这些通道——反映真实皮肤中存在的毛囊结构。目前,这些组织的寿命只有两到三周,这不足以让毛干发育。RPI研究小组未来的工作目标是延长这一时期,进而让毛囊进一步成熟,并为它们在药物测试和皮肤移植中的使用铺平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期刊。

-END-

由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整编

转载请注明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