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科创”,化创新变量为最大增量
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分论坛暨2023虹桥HUB大会”在上海举行。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如何双向赋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加速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如何双向促进,高水平开放与深化区域协同如何双向成就?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分论坛暨2023虹桥HUB大会”昨天举行,以“深化区域协同创新,赋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协同创新为主线,深度诠释进博主旨,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
数据显示,今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高质量发展成果喜人:1至9月实现税收340.87亿元,同比增长54.3%;进出口商品总额554.04亿元,同比增长27.4%;引进重点产业和投资类项目299个,投资总额1488.03亿元,同比增长80.0%。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全球应对风险挑战和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大会开场演讲中,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兼名誉院长让·梯若尔就聚焦颠覆性创新,他表示,如今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基因技术等都让我们看到激动人心的前景。为了实现愿景,需要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创业者和融资之间的一种巧妙组合:融资能够支持创业,创业者来自高校、企业或者企业衍生的裂变式创业,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助力颠覆性创新,公共部门的角色至关重要。”让·梯若尔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举例,这里聚集了携程、科大讯飞、爱奇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公共部门还可以做到两点:第一,可以创建或者维护产业集群,不仅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也可以信息共享,这将有助于集体实践。第二,可以制定有利于创新的公共政策,包括可靠的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兼董事会主席金立群从“明天的基础设施”角度解读认为,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将在未来几十年成为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同时,鉴于虹桥正在成为连接长三角与上海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桥梁,精心规划的基础设施将持续促进区域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链接,从而推动从经济、贸易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认为,创新战略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流,科技创新正在成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新名片,大虹桥应该继续彰显开放优势,推动高端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对标高标准、高水平的国际规则制度体系,以总部经济、国际贸易等领域为核心,提升商务区国际能级,进一步提升创新浓度,夯实并强化“大科创”功能,将“创新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宜商环境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承载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24条政策措施,这是继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落地之后的一次重大政策升级。昨天的会上,与会专家也纷纷为大虹桥的未来发展“支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我们面临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改变和产业变革,其核心就是数字化变革。虹桥要打造国际开放枢纽,数字化转型必须走在前面,“要引领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抢占制高点,大虹桥必须义不容辞主动谋划,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赋能。”隆国强建议,大虹桥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宜商环境,包括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既有硬件基础设施如算力等,也有软的基础设施,如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规制等,还要形成良好的数字经济生态,包括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金融服务等。他建议,可以把吸引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作为一个突破口,继而把更多配套企业吸引过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数字经济生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在演讲中表示,纵览全球,打造包含开放的教育人才系统、开放的企业系统和开放的金融系统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对于构建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期待大虹桥能积极把握参与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等契机,在探索构建世界级经济平台新模式上取得更大成绩。
作者:徐晶卉
文:徐晶卉编辑:范菁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