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改变环境、教育、影视?图灵奖得主、工程院院士分享最新思考
《科创板日报》7月8日讯(记者 余诗琪)生成式AI的爆火让它几乎成了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话题中心,各类与AI相关的应用、产品占据展台C位,走进展馆的每一位观众都能真切感受到未来正在到来。
AI将如何改变这个世界?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全体会议邀请了国内外顶尖AI学者、产业界人士,从更为宏观和多元化视角,来思考人工智能的浪潮对环境、教育、影视等诸多方面意味着什么。
AI下的能源与教育
两位主题演讲嘉宾的思考方向,都相当有代表性。在当前环境下,能源和人才是整个文明社会能良好运行下去的基石。当AI时代到来,它会给能源消耗和人才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2017年图灵奖得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国家科学院(NAS)、国家工程院(NAE)院士大卫·帕特森在本次会议提出一个“好问题”:如果人们制造计算机的能耗大于计算的能耗,人们还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去建造更快的计算机吗?
大卫·帕特森认为,大模型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他提到当前训练某一模型需要产生大量碳排放,如果进一步提升模型准确度,排放数字可能会更大。而在未来,我们有办法让机器学习的能耗和碳排放降低。研究人员有望从模型、硬件、数据中心能效、数据中心位置四方面协同着手,大幅降低机器学习的能耗与碳排放。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则将注意力放在人才教育上。作为一名大学的管理者,他深感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需要重新思考人和机器的交流。现在还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初期阶段,但这是革命性的开始,所有的一切都会发生改变。在教育层面,人工智能会给教学工具、考试方法乃至教学内容都带来巨大影响。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赋能的时代,教师及学习者都更需要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我相信人有人的用处,我觉得聪明的我们应该用我们创作的机器培养更聪明的人,而这些人又去创造更聪明的机器,更聪明的机器培养更聪明的人,这是一个健康的循环。”郭毅可表示。
AI会重新定义意识和情感吗?
会上的一场跨界对话,通过人文视角和科研视角的碰撞,提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AI会重新定义意识和情感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与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导演、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郭帆,是这场跨界对谈的主角。
作为新生代科幻导演代表的郭帆,在现场对AI大模型展现出来的能力表达了相当程度的赞赏。他甚至在现场戏言,“以后要对人工智能客气一点,给自己留条后路。”
在他看来,AI大模型展现出来的“涌现”能力,既值得关注也令人担忧。“涌现”是存在不确定性的,未来AI是不是会产生独立意识,进而重新定义何为意识和情感。
张亚勤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大模型问世后,人工智能在推理、分析等认知领域也接近或超越了人类。尽管有很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通用人工智能依然未产生意识和情感。
在他看来,虽然AIGC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真正的创作、创造、想象力、灵感,还是要来自于艺术家和创作者。科学家、工程师会发明新的算法,不断提升画面质量,增进语义、镜头、场景的连贯性,帮助电影从前期的构思到后期的制作,但不会取代创作本身。
AI对电影工业的影响也是郭帆所关注的。郭帆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步进入电影工业化3.0时代,未来,怎么去构思、怎么去拍摄、怎么去宣发,甚至到后期我们放映的影院是什么样的形态,都需要我们重新去理解和认知。我们希望能尽快了解AI在这些场景的应用,搭建起电影工业3.0的雏形。”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