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该如何回归本质?大咖们建言
第六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举办。 主办方 供图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和挑战,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教育应该如何回归本质,才可在未来与AI共生?
10月29日,为期三天的第六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落下帷幕,来自全球的千余位教育学者、科研、政界负责人、学校校长,行业跨界领袖等出席大会,现场吸引万余名家长及学生到访,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500万。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指出,新时代下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五方面的基本素养:内驱力、毅力、开放、智慧、领导力。未来的高中教育,在增强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同时,逐渐发现“天赋”人才,深入实践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教育强国。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表示,中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谈到了破除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瓶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话题,他强调,科学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形成合力,更需要创建多样化的科创生态,实现人才和科技的新突破。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的方法,还要有创新的制度,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造就生态系统”,发掘学生创新潜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赋能。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指出,随着教育进入新阶段,需要在教育理念、课程构建、育人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变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育人本位,建设高品质学校。
远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邹宏宇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和挑战,教育更要回归本质,注重底层学科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注重学生的生涯教育而不仅仅是分数,让每一个学生在思辨中实现创新,营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凌文强调,中小学的工程教育,不仅是呼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为培养具有科技报国情怀的未来工程师打下坚实的根基。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上海中华职教社原主任周汉民提到,全力推动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是中国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需,是中国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需。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认为,当教育面对未来数字化的时候,如果人类还有一种能力是智能所不可替代的,那一定是思考。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