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应用加速落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1950年,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计算机科学之父”的艾伦·麦席森·图灵首次提出,机器应像人类一样,与环境互动、感知周围,自主地规划、决策、行动,拥有执行决策的能力。
往后的73年,人类对此从未停止向往与探索。诸多经典的科幻电影中,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人形机器人或仿生机器人时常出现。现实中,相关研发持续攻关数十年,但因技术难度大、制作成本高、商业化难度高,多止步于实验室和样品间。
近两年,人工智能、电子工程、运动控制等突破性进展,让人形机器人从“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得”。两足机器人迈出的每一步,都能掀起市场热潮。多年不温不火的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企业们瞄准的新方向。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当前,以人形机器人和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机器人大会现场展出的人形机器人
热闹非凡的赛道
人形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以日本的研究成果最为瞩目。1978年,北京的一场讲座上,“世界人形机器人之父”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一郎播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中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引发在场惊叹。随后,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从零开始,奋起直追。
去年,小米和特斯拉相继发布旗下人形机器人铁大(Cyber One)和擎天柱(Optimus),后者今年投产,将人形机器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各路玩家加速涌入,让人形机器人赛道变得热闹非凡。
这种热闹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可见一斑。该大会是中国机器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国际元素最丰富的行业盛会。展览会上,共有十余家人形机器人团队扎堆参展,是历届人形机器人参展数量最多的一届。参展团队中,有布局人工智能已久的科技企业,例如小米、宇树科技、优必选、达闼科技;也有从智能家电行业“跨界”而来的追觅科技;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派”;更有月初注册成立,“尚未满月”就参展的创业新兵星动纪元。
“过去6至8个月,有一大批新的人形机器人迎着风口涌现,说明大家对这个赛道的认可。”优必选科技副总裁、人形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付春江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他认为,目前最火热的赛道包括通用AI和通用机器人,其中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机器人的代表,能够和通用AI正向反馈并形成飞轮效应,促使赛道发展越来越快。
热闹也体现在
来自EX机器人的仿生“李白”和“杜甫”因外形逼真而走红网络。公司总裁李博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市场对仿生人形机器人的
高瓴投了,比亚迪也来了
热闹的赛道让敏感的资本迅速集结。近日,新能源车企比亚迪(002594.SZ)宣布跨界入局,投资智元机器人所属的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新创”)。这是比亚迪首次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后,智元新创的注册资本由约4847万元增至约5097万元。
公开信息显示,智元机器人创始人是从华为离职创业的“天才少年”稚晖君。不久前,公司刚发布了旗下首款人形机器人“远征 A1”,该款产品将被率先应用于新能源和3C制造业场景,这和比亚迪的业务需求不谋而合。成立仅半年,智元机器人已经得到高瓴创投、奇绩创坛、高榕资本、鼎晖投资、BV百度风投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不仅如此,据中国机器人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共63起,已披露金额的融资事件中18起为亿元级别,金额约在50亿~60亿元。
一位从事人工智能研发多年的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人形机器人的部分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我认为热钱提前入局是好事。只有圈子热了,才能加速进入迭代升级的快速发展期。”
特斯拉旗下人形机器人擎天柱
“有脑” 加速跑
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过去,机器人受限于技术被用于简单场景或特定领域,多是提前写好程序、执行固定动作的专用机器人。
“常见的扫地机、送餐机等都是专用机器人,虽然通过硬件升级可以提升感知与运动能力,但功能还是单一。”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人形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付春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通用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机器人发展的终极形态,其可以通过丰富的传感器和运动执行器,适应更多任务场景。
对此,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曾学忠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技术、制造、服务三个核心能力的交汇点,也是软硬件跟人工智能融合的制高点,对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升级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实现并非易事。据介绍,人形机器人主要有三个技术要点:本体、小脑和大脑。本体即硬件部分;小脑指视觉、触觉等感知的协调,步态控制和对复杂任务的完成等;大脑主要负责逻辑推理、决策、规划和与环境的交互。
业内公认人形机器人的本体越来越像人类。付春江表示:“世界由人类构建,人形机器人更加切近实际的生产生活,未来不但可以使用人类工具,还能用人类语言进行交互。”
多年前,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已经被美国波士顿动力等公司研制出来,小脑部分也相当发达。即使在行走中被突然攻击,机器人也不会轻易跌倒。但当面临商业化时,缺少智慧大脑成为最大阻力。
去年,通用人工智能(AGI)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让人形机器人拥有智慧大脑的想法不再遥远,更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坦言:“几年前,我并不看好人形机器人,认为人类的控制技术没办法驾驭如此复杂形态。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促使公司正式立项。”
目前,多家科技公司已经推出机器人专属大模型。达闼研发了通用人工智能平台海睿AGI平台。基于海睿AGI平台和海量机器人数据,训练出Robot GPT。7月,谷歌推出全新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RT-2,以提升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
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也发布了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 H1”,预计将在第四季度开始发货,零售价在几十万元以内。
又一万亿级产业
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牵引之下,全球机器人行业日新月异。发展至此,路往何处?
近期,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特斯拉CEO马斯克、AI科学家李飞飞等科技大咖纷纷发声,认为具身智能将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
具身智能(Embodied AI)即“具有身体的智能”,它可以看作是强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的终极追求,指在机器智能领域中,通过将智能算法与物理实体的感知、行动和环境交互相结合,使机器能够以更自然、更智能的方式与环境进行交互和解决问题。
姚期智表示:“要让通用AI真正发挥力量,需要依托具身的实体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具身通用AI最合适的“身体”正是人形机器人。
付春江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解释:“具身智能将打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通过具身智能,可以和物理环境进行更多交互、采集更多数据,促进通用机器人的智能化、通用化发展。”
对于具身智能的未来,他认为其或将类比新能源车,打造出另外一个万亿级产业。“随着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会有越来越多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出现,它们也会反过来促进具身智能数据的收集和算法的改进,在商业化层面形成正向反馈的循环,加速我们具身智能、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三者的互动及商业化落地。” 付春江说。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更加乐观。他认为未来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或成为像GDP一样的国家经济指标,全世界的经济文化都会因此而发生巨变。通用人形机器人将开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不过,追觅科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应用正在加速落地,但谈盈利还尚早。”目前,各家企业技术路线不同,但都处于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
该负责人提到,现在市场上大批出现的四足机器狗,相对两足人形机器人来说,技术门槛和制作成本更低,是多家企业培育市场的“试金石”。
从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看,人形机器人短期内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于工业制造领域。中长期来看,预计有望在商用服务、家庭陪伴等应用场景实现。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在大会主论坛的演讲中提到,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三大应用场景里大有可为。其中,应用规模最大的是智能制造,应用最快落地的是商用服务,而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则是家庭。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7期)
2023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