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小时,写1万4千字科幻小说人工智能对人文社会科学将带来重大影响
人工智能不仅对自然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也将带来重大影响。“写第一篇未完成的科幻小说,花了半个小时,写了1 万4千字”,昨天,在复旦大学“社会学学科周”启动仪式暨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AI4SR(AI for Social Research)(2023)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教授向大家分享自己用大语言模型撰写科幻小说的经历。在沈阳看来,人工智能正在从文本类大模型走向图形、视频乃至空间计算的大模型。人工智能可以辅助用户实现思绪具象化与梦境还原,“AI幻觉”可能成为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原来是教给学生知识,但是今天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会问问题”。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复旦提出AI for Science的总体战略,希望发挥科学智能的“发动机”作用,希望全校师生拥抱科研新范式,踊跃学习和参与开发新工具、新方法、锻炼“AI+创新”能力,积极投身这场重塑人类知识边疆的“大进军”。“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家庭的变迁、家庭的模式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认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实现针对中国家庭的微观仿真研究,从而探索家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功能,有针对性地完善社会政策。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将家庭置于社会网络的复杂系统中进行考察,探究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认为,社会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必需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将让中国再次获得过去具有的大人口优势。”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精准分析各类社会经济现象,需要依靠大数据的力量。欧洲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社会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傅晓明基于多维时空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预测性模型、可解释性人工智能等研究方法,将多源数据集结合起来,从城乡分布、学校级别、家庭经济状况、地区差别等维度,让数据与社会科学理论对话,综合分析如何减低收入及教育不平等等方面的影响,提高社会福祉。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在个体、群体、社会等不同维度上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郭秀艳教授认为,融合人工智能研究有助于探析人类认知心理的密码,实现脑机接口、精神疾病判断和拟人智能,开辟新的组学研究视角。香港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人口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方伟晶在高学历移民研究中发现,动态机器学习方法能更全面地区分和捕捉研究主题及其随时间推移的演变,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表示,要作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充分考虑用户的诉求和选择。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相关推荐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