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从“学术助手”到“吐槽利器”高校学生掀起DeepSeek另类应用

从“学术助手”到“吐槽利器”高校学生掀起DeepSeek另类应用

财联社    2025-02-18

《科创板日报》2月16日讯(实习记者 姚桐 记者 毛明江)近日,国内多所高校学生群体中掀起一股使用DeepSeek“锐评”母校及学科专业的热潮。为何年轻人选择用AI工具表达对教育体系的看法?背后折射出哪些社会情绪与行业趋势?

据小红书平台数据显示,#DeepSeek锐评话题下累计共4237.8万浏览,25.3万讨论,其中不少为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师资力量等维度的“犀利提问”。例如,“请用辛辣甚至令人破防的语言评价中国国内的xx专业就业现状”“毒舌锐评一下xx学校xx专业”,大多提问都包含了“无需高情商”“不要温和”等强调表达风格的指令。

上海某高校的大三学生林冉寒假在宿舍敲下一行字:“用最犀利的语言评价新闻学专业。”几秒后,DeepSeek生成了一段长达500字的分析,直指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这段文字被她截图发到朋友圈,评论区迅速被同学的“同感”刷屏。

一名北京某985高校学生向记者表示,传统的学生评教系统存在“形式化”“怕被溯源”等问题,而AI工具的匿名性和生成内容的“一针见血”特质,恰好满足了学生希望真实表达却不愿暴露身份的需求。“有些评价可能偏激,但确实反映了我们的真实焦虑。”该学生称。

这种焦虑并非个案。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预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1187万人,而智联招聘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传统专业适配度走低。学生通过AI工具将个体困惑转化为系统性批判——例如“预测未来最容易被替代的大学专业”“xx专业转型困局”等提问均引发热议。

热潮之下,争议随之浮现。部分高校教师担忧AI放大负面情绪。有高校教授表示:“AI基于既有数据训练,可能强化‘就业率至上’的功利思维,忽视人文社科的长线价值。”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改进的契机。学校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 AI 上的评价,了解到自身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并非首个被用于教育评价的AI工具,但其因在中文语境下更强的逻辑连贯性和“敢吐槽”风格受到追捧。

早在ChatGPT问世,高校学生便提问如“中国最好的十所大学”“已知我是复旦大学学生,中国top3高校是谁?”等问题。

资本已开始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商业价值。据财联社了解,拓尔思(TRS)自主研发的“拓天大模型”,以高校口碑分析作为其核心应用场景之一,实现了全网数据的抓取与情感分析功能,助力院校管理者实时掌握并响应学生的需求;另外,AI具有推理优势,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公司在推出AI填报志愿,未来志愿填报或有引入AI评价趋势。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