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协委员赵恒伯:逐步建立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教师培养新模式
2025年江西“两会”期间,江西省政协委员、豫章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赵恒伯带来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加快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改革的提案,他建议推动信息技术在教与学方面的融合创新,逐步建立起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教师培养新模式。
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和基地,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江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赵恒伯说,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需更加关注师范教育的新基建与新生态建设,改革现有教师培养体系,打造更加智能、灵活的学习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与学方面的融合创新,逐步建立起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教师培养新模式。
为此,他建议出台省级层面的系统性改革支持政策。完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在基础教育师资认证过程中增加信息素养方面的考察内容;增加师范教育投入,可采取设立师范生培养智能化教育平台专项资金的方式,也可采用适当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的方式;建立智能技术赋能的师范生培养评价改革体系,服务教育政策与治理;完善资源持续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立以学分为基础的学习成果积累机制,探索实行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
此外,还需引导师范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教师教育要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紧密追踪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修订师范生培养目标,建立与人工智能时代相匹配、相适应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从而保证教师教育能有效体现适应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他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着手,改革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学科平台建设。对标智能时代教育改革重大战略需求,构建智能时代教育学科建设的新体系。引导各师范院校整合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坚持以教育学科为主体,以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为支撑,推动面向信息化时代的重大教育理论创新。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范围内开设专门的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相结合。
建设智能化、沉浸式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教师教育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切实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以强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为构建优质教育体系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可借鉴浙大城市学院的“校园大脑”)。
建构支撑一流教师教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可按照自主开发与引进共享相结合的思路,制定分层分类建设的数字课程资源,建立课程准入机制,设计开发课程资源、专项资源和拓展资源三种学习资源,满足师范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整体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创建数字环境,利用大数据平台伴随式采集课堂教与学行为数据,分析支持变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行数字化卓越教师培养。
建设数字化的党建思政和文化管理体系。充分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数字化+党建、数字化+思想政治、数字化+管理文化的系统建设。主动顺应智能时代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的新特点、新变化,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虚拟+现实”、“线上+线下”融合建设,促进育人资源最大化整合、育人方式最优化创新、育人效果最大化达成。
加强师范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探索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数字化特征的适应未来需要的卓越教师。(文/胡珊珊 )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