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国产机器人爆火:样机卖完多主体竞速具身智能
在每年展会上,机器人都是绕不开的热门话题。只是随着有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厂打工”的消息被释放,叠加有各类型公司积极入场,机器人似乎离走进人类又近了些。
今年CES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不止扫地机器人在持续迭代甚至“长出手脚”,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引发众多人群围观并上前进行交互。
除了创业类公司,包括整车厂、手机厂商等诸多终端厂商也在寻求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机会。究其原因,AI大模型持续演进,加速了终端能力泛化;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能力在快速发展,都是重要促成因子。
当然,大模型能力仍在持续演化,空间计算的发展也尚在早期,寻找更多切实的应用落点也尤为重要。
“卖完了”
曾获得埃隆·马斯克点赞的宇树科技旗下机器人参展了本次CES,在现场,有四足机器狗、四轮机器狗和两足站立机器人与观众互动。四足机器狗能够稳定完成上下楼梯任务、四轮机器狗可以实现倒立等动作。
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与英伟达维持了深入合作关系,旗下机器人在海外销售情况不错,CES正式开展半天以来,从国内带去现场的样机就都已经“卖完了”。
“未来让机器人走进个人家庭,应该是这个行业从业者包括我们的共同期待。”该名人士进一步分析道,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是,先从单一工业场景、逐渐扩展到复合化工业场景,积累足够经验后,再进入生活场景,从简单的家务开始,进而演进到可以陪伴、帮助人类。但目前还在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
传统理解中的扫地机器人也有了更丰富能力。
据介绍,追觅科技在扫地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可以实现30cm空间扩展,夹取400g-500g重量的物品,如地面纸巾、袜子、拖鞋、成年男鞋等。夹取后,通过大模型让物品归位,比如将纸团扔进垃圾桶。此外配有仿生机械足,可以完成4cm以上的越障。在不适用时,可以将机械臂折叠收纳。
有了“手脚”的扫地机器人,距离具身智能的愿景似乎更近了些。
“给扫地机器人加上手脚,还有大语言模型和视觉模型后,机器人的识别能力更强。未来也更有机会往具身智能方向发展。”展台工作人员对记者指出。
AI也武装了割草机器人。在九号机器人展台,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展出的割草机产品能实现更大作业范围、效率也大幅提升,预估是行业平均效率的2-3倍。“原因第一是割草机的行走速度更快,最大能达到1米/秒;第二是充电速度更快,平均能实现充电一小时、割草三小时;第三是定位技术,这也是割草机在持续迭代的重要技术,借助视觉+RTK方案,可以让定位更可靠、最多支持两个基站的通信传输。”
在傲鲨智能展台,有男士正戴着公司旗下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搬运重达30公斤的水带。现场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此次参展的外骨骼机器人为穿戴类机器人。在重体力岗位,可以帮助人类在重体力岗位工作时减轻负担,例如应用在电力、矿山、机场地服等场景。目前除了在国内落地应用,该公司还重点布局包括东南亚、中东、迪拜、日本、德国汉堡等海外市场。
IDC全球及中国副总裁王吉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每次在各类展会上,机器人产品很受欢迎,但最终能实现多少销售,目前看是有限的,更多是出售给了科研机构。”在他看来,观察近十年来参展的机器人会发现,至今机器人更轻盈、智能了一些。这是一个需要逐渐过渡、调整的过程。
“未来机器人的发展,一方面是向具身智能进一步推进,走向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对既有消费机器人能力逐渐完善、甚至扩展应用场景,比如在扫地机器人上增加机械臂、转换成剪草机等,后者的均价会远高于日常家用扫地机器人。”他续称。
涌入
除了创业公司外,越来越多主业从事汽车甚至手机的厂商也开始加入机器人研发大军。这背后是包括多模态大模型、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快速迭代打开了更大可能性。
如果将具身智能进行拆解,主要包括大脑、小脑、四肢三个关键构成。其中大脑主要由多模态大模型提供能力支持,小脑部分则是各类控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四肢主要涉及机械臂、灵巧手等机械结构和传感器能力。
不难发现,近些年来随着AI大模型被应用到各类终端、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和电气化发展,构成机器人的多条关键技术要素都与既有产业有了重合。
一名MR领域从业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AR未来在推动具身智能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有两大关键能力:第一视角多模态大模型和能完成人类动作的能力。智能眼镜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逐渐搭建起一个第一视角的多模态大模型,其中还会逐渐积累主动意图、交互等数据,进而帮助具身智能实现第一阶段的能力积累。”
vivo在2023年就提出未来计划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日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对其逻辑进行了分析。“机器人的关键路径,一方面是空间感知,MR眼镜做好后,机器人的空间感知能力就不会出问题;vivo蓝心大模型持续迭代,会让机器人有强大的‘思考’能力;人形机器人的肢体,占整体技术架构比重的20%,vivo可以补齐相应能力。人形机器人将来可以用在医院等场景,帮助解决养老产业医护力量不止等难题。”
但从技术到真正成熟落地,显然并不容易。胡柏山坦言,机器人要真正能手脚灵活、有较强大脑决策能力,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产物,预计可能需要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上,但是可以分阶段实施,规划阶段性产品周期。
在他看来,目前规划进入生产线的机器人,大多只能完成特殊场景的特定工作,本质还是工业机器人,不过局部如“手脚”能力会进步较快。“我们内部认为,机器人的用户场景需求比较明确,但技术解决路径不完全明确。可以随着技术逐渐成熟,陆续解决局部场景能力。”
整车厂的进入,某种程度上与产业链存在交集有关。特斯拉旗下Optimus(擎天柱)此前展示“进厂打工”的场景正是分拣车用电芯,机器人本身的动力系统也在改变。
“机器人原本采用液压驱动路线,但在行业发展多年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公司,此前发布的机器人采用了电驱路线,这与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考虑到汽车形态也适合发展智能体,波士顿动力公司选择的纯电路线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一名行业投资人对记者分析,“我们持有一种未必对的观点,具身智能最终的表征未必是人形,大概率是根据细分垂类应用,更好适配人类交互环境的形态。因为在一些垂直场景,未必是人类形态更有利于场景落地。”
群智咨询(Sigmaintell)执行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4年全球机器人出货规模约4700多万台,2025年将实现近6000万台出货量,维持18%年增速。
“机器人主要分为服务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殊用途机器人(如急救机器人等)。其中占据市场80%比重的依然是服务型机器人,这其中有近70%用在清洁场景,典型就是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等。”他续称,群智咨询监测发现,其中人形机器人的量还非常小,2024年总体量不到4000台,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约5000台,显然仍处在发展前期。
不过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融合AI能力,陈军认为,机器人赛道虽然目前体量较小,但处于增长较快的赛道。
“随着机器人未来真正进入家庭,其想象空间会很大,可能会替换掉家用摄像头、‘闺蜜屏’、智能音箱等产品,因为机器人具备很高可移动性,可以在很多空间找到应用落点。”王吉平指出,这也是终端厂商要积极布局的重要原因,机器人在未来家庭中将充当“智能助理”的功能。“因此机器人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还在产业发展初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