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向乡村广泛渗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搭起一座“数字桥梁”,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动能。
城乡融合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发展过程,涉及城乡功能布局、要素流动、公共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数字技术具有极强的通用性、渗透性特征,这一技术特性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统一的。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应用,不仅深刻改变了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城乡要素流动格局、经济联系模式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系列新变化。
当前,城乡要素难以顺畅流动,特别是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过多流向城市,被普遍认为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障碍。数字技术的应用深刻改变了城乡互动模式,以及传统的生产要素流动与空间配置路径,能够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同时,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以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有利于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
通过高效的信息流通和精准的数据支持,数字技术能够促进农产品供需有效对接,将乡村市场融入统一大市场;同时也能促进城乡产业协作与价值链双向延伸,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发展和深度融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在促进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数字技术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其与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的融合发展,带来“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场景创新,促进了城市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下沉,提高了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
数字技术在提高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水平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城乡之间的信息、管理和服务实现实时共享,让治理的过程更加透明,提升治理效能。比如,浙江通过实施“乡村大脑”项目,打通了城乡间的信息壁垒,为优化城乡治理提供了智能化支持。
当然,技术不是万能的,数字技术亦是如此。在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制度建设对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保障作用需要加强。技术和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数字技术在城乡融合领域的应用才能不断深化。目前在城乡数字化治理过程中,相关制度规范不健全引发数据过度采集、数据处理不透明等问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鸿沟、数字不公平等问题亟待解决。从世界范围看,在数字技术渗透应用过程中,不少国家都出现了数字排斥现象。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不少农村居民缺乏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如何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效率、社会治理效能的同时确保公平,依然是一个重要挑战。
数字技术在给城乡发展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特别是农村网络安全方面,如果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农村地区可能面临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风险,对此要做好防范应对。
从更宏观的视野看,以数字技术为动力引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其在实践中也已展现出强大的赋能作用。眼下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冷静分析数字技术的应用方式、范围,瞄准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问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突破。
首先,在促进城乡产业跨界融合升级上下功夫。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基础。要深化数字技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领域的普及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县域商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快递网点数字化改造,促进城乡生产、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其次,依托数字技术带动更多要素向乡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突出短板在乡村发展不充分,关键制约是现代要素保障不足。要积极培育乡村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发展乡村智慧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向乡村汇聚。加强乡村数字技术人才培育,吸引更多的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入乡创新创业。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最后,把提高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公共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福祉,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要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化规划平台,提高规划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推动公共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养老”等多样化场景,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提高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还要看到,城乡融合发展既要“硬联通”,更要“软衔接”,依托数字技术提升城乡治理融合水平是重要内容。可以借鉴“数字乡村一张图”和“数字大脑”等经验,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数字治理平台,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线上线下联动、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治理网络,不断提升城乡治理效能。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