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资讯 > 最新资讯 > 东西问·名家坊丨彼得·辛格:人工智能伦理能否跨越物种界限?

东西问·名家坊丨彼得·辛格:人工智能伦理能否跨越物种界限?

新火种    2025-01-06

中新社成都12月23日电 题:人工智能伦理能否跨越物种界限?

——专访实践伦理学创始人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作者 贺劭清 李汶眙

当前,人工智能的影响范围已从人类拓展至动物。人工智能伦理能否跨越物种界限?人类需要对人工智能保持哪些警惕?东西方如何通过交流合作,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实践伦理学创始人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动物解放》作者彼得·辛格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动物伦理起源于何时?东西方动物伦理有何不同?

彼得·辛格:在西方将伦理延伸到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的两千多年前,东方佛教已告诫世人对万物心怀慈悲。

儒家思想对动物的关注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在孔孟之道中,人的责任是有先后次序的。首先是对家人、邻里和同胞负责,之后才轮到动物。

西方普遍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是一名素食主义者。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所著的部分残篇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者波斐利撰写的一篇论文曾对此有所提及。

古希伯来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希伯来圣经包含了一些善待动物的教义,例如允许牛在安息日那天休息。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一规定并非为了牛的利益。

基督教认为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而将其他动物排除在外,并且赋予人类支配动物的权力。尤其是在西方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的诠释下,基督教的观点更为严苛,直接否认人类对动物负有任何责任或义务。

虽然历史似乎将动物伦理的起源指向东方,但现代动物伦理却是在20世纪下半叶于西方兴起。现代动物伦理是应用伦理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主张将伦理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饮食选择的伦理讨论。

如今西方动物伦理相关研究蓬勃发展。大部分西方哲学系都设置了实用伦理学课程,并且多会涉及动物伦理领域。同时西方还出版了大量与动物伦理相关的书籍,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术成果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素食主义者。

而在中国,动物伦理方面的教学暂时还没有西方那样普及。在研究层面,即使有些课程提到了佛教思想,对动物伦理的学术讨论也不像西方那般热烈。在公众层面,中国目前对动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猫狗。然而和那些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相比,这些宠物的数量显得微不足道。

期待未来通过加强东西方学者、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让东西方更好地借鉴彼此的优秀理念,共同推进动物伦理的普及和发展。

2023年9月27日,云南昆明野生动物园,环尾狐猴享用“特制月饼”大餐。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中新社记者:《动物解放》被认为是动物解放运动的开端。从1975年出版《动物解放》至今,您对动物保护有何新的思考?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的出版引起广泛讨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然而,这些反对意见并不足以动摇我在1975年提出的基本伦理观点。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如今不少来自其他伦理学流派的哲学家也认同我的观点,认为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毫无道德可言。当代康德伦理学权威学者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克里斯汀·科尔斯戈德(Christine Korsgaard)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受亚里士多德理论影响的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当然也有一些佛教思想家,如释昭慧法师也强烈反对饲养和宰杀动物的行为。

然而在过去的50年间,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改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我应该更加务实。既然伦理学论证无法促使大部分人选择纯素生活,或许更切实的做法是呼吁大家尽量减少动物产品的消费,尤其是避免工业化养殖以及工厂化畜牧业的产品。这种集约化养殖方式是最严重的道德灾难,极端剥削了巨量动物的权益。

去年,我在全新修订的《动物解放:现在》一书中详细探讨了这些问题。这本书将在未来几个月推出中译本,期待能进一步推动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

当地时间2024年9月25日,华盛顿,上海龙华古寺和华盛顿美国华人博物馆联合举办“禅心素馨,美洲飘香”中国素食品鉴活动。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世界的影响?人工智能伦理能否跨越物种界限?

彼得·辛格:当前人工智能伦理探讨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跨越物种边界。

人工智能已经对动物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自动驾驶汽车。这些车辆的设计会防止撞到行人以及像鹿这样的大型动物,避免车辆损坏,同时也会尽量避开猫狗,因为碾压到这类深受人类喜爱的动物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然而,对于松鼠或鸟类这些体型较小的动物,自动驾驶汽车是否也会主动避让呢?目前看来,并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会这样做。

如今人工智能已开始应用于工业化动物养殖领域,如果普及开来,可能会影响到数百亿脊椎动物的生存。然而,如果人工智能的研发者无法秉持关爱一切有感知生灵的伦理观,人工智能很有可能仅仅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完全忽视动物的生存现状。比如,一些企业可能借助人工智能增加养殖密度。

我认为人工智能伦理应该突破物种界限,平等关注到所有有感知生灵的利益。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多方因素,包括开发者的伦理观念、政府监管机构的态度,以及消费者是否愿意用行动,抵制那些损害非人类动物利益的产品等。

2024年7月11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内,工作人员通过沙盘向参观者介绍“车路云一体化”的原理和应用现状。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中新社记者: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类需要保持哪些警惕?

彼得·辛格:我们需要为人工智能制定明确而严格的伦理规范。正如我刚才提到的,这些规范必须覆盖所有有感知生灵,甚至包括人工智能本身的利益——如果未来人工智能真的会像一些人推测的那样产生自主意识。

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必须全面涵盖多种伦理问题。目前,人们普遍担忧人工智能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并担心可能会带有对女性及弱势群体的偏见。

如果未来真的研发出了比人类更聪明的超级人工智能,那么需确保其不仅保护人类利益,还能顾及所有生灵的福祉。否则,超级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形成统治性威胁,甚至导致人类乃至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消亡。

鉴于此,全球范围内从事人工智能开发运营的人士应加强对话与合作,携手探索合作路径。避免企业间或国家间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恶性竞争,将人类置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完)

受访者简介:

彼得·辛格。受访者供图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实践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关注及解决全球贫困的著名学者之一。代表性著作包括《动物解放》《实践伦理学》《重新思考生与死:传统伦理学的崩溃》《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等。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所包含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种的观点。在新火种上获取的所有信息均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新火种对本文可能提及或链接的任何项目不表示认可。 交易和投资涉及高风险,读者在采取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您自己的独立判断。新火种不对因依赖本文观点而产生的任何金钱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