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建好AI生态,大模型产业才能更好发展

    11月4日,第二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OpenHarmony技术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会上表示,要大力开展基于国产AI芯片大模型基础设施研究,完善国内AI生态系统建设,做好整体系统工程化,关注软硬件协同设计,解决大模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郑纬民坦言,国内AI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光电智能计算芯片迎来历史机遇

    29日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表示,摩尔定律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近5年,算力从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转变为制约因素。而光电智能计算芯片迎来历史机遇。大规模可重构光电智能计算,有望推动人工智能算力的颠覆性提升。(记者 黄心怡)

  •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生成式AI时代每个人都将是“作家、制片人、导演”但要防范五大风险

    “它(生成式AI)跟以前的人工智能有什么不同呢?过去我们搞的很多人工智能应用基本都不能通过图灵测试,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轻易通过,ChatGPT写的文章比一般秘书写得还好,你分不清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很多文科的专业像翻译,也包括理工科对某个事的分析、判断以及实际的解决方案,都可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解

  •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算力正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近年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太空探索、绿色能源等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破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世界,同时科技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11月22日,第21届《财经》年会在北京举行。聚焦“科技前沿:突破与应用”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算力正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6G技术预计将在人工智能、确定性时延和通感一体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数字化浪潮下,通信技术如同血脉贯穿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随着5G技术在全球铺开,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6G技术将如何重塑世界?在这一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5G及6G总体专家组专家张平,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视野,

  •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鹏城实验室主任。他见证和参与了中国计算机行业的高速发展,见证了人工智能的成长壮大。他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涉及人工智能、视频编码与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他带领的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

  •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打造AI大模型创新应用高地

    未来,多模态大模型将和搜索引擎、知识图谱、博弈对抗、脑认知等技术进一步融合互促,朝着更智能、更通用的方向发展,应对更加复杂丰富的环境、场景和任务◇大模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为黑盒模型,在语言大模型的涌现能力、规模定律,多模态大模型的知识表示、逻辑推理能力、泛化能力、情景学习能力等方面,

  •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未来人工智能调节经济运行

    10月1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在宁波举行的2023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主论坛上,发表题为《产品智能化的方向》的主题演讲。   潘云鹤表示,在研究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中发现,有五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第二,企业运作的智能化。第三,人工智能有很大作用,这是产品创新

  •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算力网是算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算力网是算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像从电力跨越到电力网一样,是必然的历史阶段。”11月22日,“《财经》年会2024: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算力正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算力越高,经济拉动作用越显著。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构建国产万卡系统应避免“木桶效应”

    12月12日,“突破新边界·智见新未来”2024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表示,今年大模型发展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基础大模型进入多模态状态,文本之外,还有图像、视频,也就是多模态。第二是“用起来”,“大模型+”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大模型+金融”